姜维屡进出沓中
姜维继承北伐事业后,于魏正始八年(247年)攻陇上。“夏候霸追于沓中,淮(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廖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入淮计。是役连兵一年,地延五郡,南至沓中⑨。”《三国·魏·邓艾》:“嘉平元年(249年),艾(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姜维退,淮因西击姜。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率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今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即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此为白水南北岸魏、蜀两军据争之事。洮城应在洮水岸边,白水专指白龙江,而非洮河。洮水边最近的古临洮城(今岷县)距今舟曲县城在140公里以上,距今宕昌县亦有60公里,距“沓中”地区则更遥远。把临洮假设为“洮城”,在黄河流域,白水附近的沓中在长江流域,中间横亘一条宽100多公里的迭山山系。即夜潜军既到,邓艾营寨似在今岷县与迭部交界处铁尺梁一带,而姜维“自东袭洮城”,其军似乎据有宕昌、临江、干江头、官亭等地,否则,邓艾在江北结营,一夜间无法到达。是否《三国志》作者记错里程或城名,根据以上调查并参照史料记述,作者认为:
1、今舟曲县西、西南地区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接壤之地,是两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活动中出入洮河、白龙江地区必经要道。
2、白龙江流域羌道县建置较早,今舟曲县大峪、武坪等地自秦汉以来就已开发多年,有一定政治基础的地区,蜀将姜维在此建立根据地,在当地参狼羌、白马羌人中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是他能站住脚并与曹魏军事抗衡的良好客观条件
3、大峪、武坪及其邻近的三角坪等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辽阔,植被良好林覆盖面积大,水资源丰富,是屯兵牧养,垦田种麦最理想的地方。
4、大峪、武坪北临白龙江,东为拱坝河谷,西接羊布梁,天险胜境,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难得的藏兵之所在,
5、大峪、武坪发现多处三国时期的古城堡及地下文物,其数量与密集程度为其他地区所罕见。
6、大峪坪村发现的崖壁洞穴和设计严谨的地下甬道,为古代战略防御工事;火葬骨灰土墩是依当地羌人习俗将大量英勇牺牲的将士一次性火葬后建起的。这些阵亡将士很可能是当地羌人兵丁,筑墩祭祀是自古以来藏族“塔葬”习俗相延形成的。根据发现的有脊双翼式铜箭簇、蜀汉“直百五铢”方孔铜币和铜圈等文物可以断定为姜维将士在该地活动时的遗物。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姜维总结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后,采取“迁回”战术,绕道经由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因地处陇南和甘南高山深峡地带,军粮运输维艰。经漒川口长途奔袭陇西郡,多经深山密林和不毛旷野,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故产生就地屯田种麦,以图后举的想法。
2、姜维远离成都,征战多年,战功无著,且又得罪宦官黄皓,虽有“自强”之慨,而无力面对强大的魏军。他广筑城堡,斩崖凿洞,消极防御,最终难免覆灭。
3、从古籍史料中探索,从实地进行考察,作者认为:沓中泛指今选部县洛大以东舟曲县憨班以西以南地区,其核心地在今舟曲县大峪乡大峪坪。
注释:
①沙强:《四库全书·甘肃通志》二十二《古迹》:强川,谓沙漒古洮州卫西南。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后主志》释:漒川,古宕昌地,强水即羌水,今白龙江 ②武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注下辨(今甘肃成县西)。《中国历史地图集》:武街,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华志》)。
③疆川,即漒川。经考证为两河口。
④《三国志·魏·三少帝纪》:景元四年五月,诏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劳役无已,民不堪。所以其土兵大多从羌地所征。
⑤《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三年(198),曹操被张绣、刘表前后夹攻时,亦曾运用地道攻防。
⑥《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⑦《晋书·文帝纪》:“景元三年(262)夏,计蜀战士九万,臣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⑧《中国历代战争史·魏灭蜀之战》(台湾版)。
⑨《陈志·郭淮传》。
作者简介:裴卷举,汉,1941年生,甘肃省榆中县人。曾在教育、文化、宣传县志办等部门工作,爱好考古、历史、美术等。首部《舟曲县志》(1996年版)常务副主编、第二部《舟曲县志》(2010年版)主编,著有《舟曲文史资料(第四辑)》(考古卷)。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考古历史类论文,地方史志副编审。县志办工作至2000年代末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