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史志文化 > 正文

沓中考略——大峪、武坪实地考察辑录

发布时间:2018-08-02 00: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大峪、武坪实地考察辑录

1990年3月和1992年7月、12月,笔者数次考查古沓中地区的同时,依据群众提供的线索,着重对沓中核心地大峪、武坪的村落民居、山川地貌,地理环境及附近15座古城堡遗址多次进行实地调查,与大峪乡大峪坪村长姚云玉一起对大峪坪(上、下坪)古遗迹遗存进行重点查访和考证。 

1. 大峪乡和武坪乡基本情况

大峪乡位于舟曲县西南白龙江以南,东距县城48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拔2040米。大峪河自南向东北而流,多年均流量每秒1.63立方米。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3万亩,草地2.79万亩,林地16.56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

武坪乡在舟曲县西南。宋时属福津县地,有武平寨、沙滩寨,元、明、清时为西固守御千户所武平寨。民国二十二年后始建武坪乡。现为舟曲县拱坝河畔以农兼牧比较富足的乡。全乡总面积428.3平方公里(64.25万亩),总耕地面积1.09万亩,林地面积50万亩,草地面积5.56万亩,2005年时总人口6240人,其中藏族2790人,乡政府驻地海拔2040米。武坪乡西部为林区,东部是农耕区,西北和北面为草山地带,武坪乡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林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2. 大峪、武坪军事地理环境

大峪(沟)在立节乡南,入口地势险峻,沟内开阔,自西北向东延伸。东与武坪毗连,仅一梁之隔,峪谷长约17公里。峪口石峰对峙,绝崖壁立,形如两道石门,内外锁钥。西崖顶黄土台地马蓬坪城堡为峪口守御门户,登上城堡俯视,崖底曲道尽收眼底。此城堡与东峰加下城堡、西山阳面村堡构合成三角式守御网,虎视峡口大道。另有溪岭城堡视野更阔,为大峪“眼睛堡”。大峪谷,古代森林茂密,水源丰足,条条溪水在谷底汇流,汹涌奔泻。南岭羊布梁,高峻。4213米;西山沟壑可通选部县阿夏沟及四川省南坪黑河地区;东通武坪乡山道2条。

武坪地处拱坝河上游深山凹地,群山环抱,土地广袤肥饶,有古城遗迹丘坪临险崖。北山顶处是安扎粱。大峪、武坪古代实乃隐蔽、偏僻处,是屯兵积粮,休养生息最理想的地方。

3.土墩中的秘密

大峪坪上坪展阔缓平,尚存古城墙遗迹,其西南崖残墙遗迹存在夹棍眼,上部为清代增筑墙,城地表遗存灰陶片。遗城外东侧发现过十几座古墓葬,随葬品有灰陶罐、盆等,均为东汉后期遗物。解放后,上坪城堡遗址以东10米处仍存在一座底周长18米、高3米、顶直径4米许的土墩,形如烽火台。1958年“大跃进”支边青年农垦时,将此土墩掘倒后,惊现成吨的人骨灰、骨渣,内含大量有脊双翼式铜箭簇、铜圈、铜泡钉,残刀柄和其他不明残铜器,另有多枚蜀汉“直百五铢”方孔铜币和几件灰陶罐。当地村民视此为藏族火葬坟堆。如以民论,那么是何原因形成如此庞大罕见的数以万计的人骨灰堆积?骨灰中存在的大量铜箭簇以及“直百五铢”又如何解释?大峪乡现在10村中仅有1村是藏族村,而且远离大峪坪,大峪坪(上坪)为何有此骨灰墩?笔者以为:根据考古学常识,历史中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兵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在秦至东汉时期。东汉时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铁箭簇逐渐代替铜箭簇。所以,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在同一大体积的骨灰墩中出现,表明古代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战役,败方大批阵亡羌族士兵按参狼羌葬俗集焚殓致。查《三国志》与拜访民碑,仅有魏邓艾率诸军从东、西、北三面压境围攻沓中蜀军姜维,维军溃败。战役后,数以万计的战殁蜀羌兵被收集火化,殓置成堆,外加固防护泥土遂成固垒土墩。此为是对阵亡蜀羌将士的一种人道主义葬礼。骨灰土墩形似金字塔,亦象征蜀汉阵亡将士的不朽英灵。沓中战役后姜维率残部退漒川,旋遭魏军截击。落魄中的姜维率余部又退沓中,闻诸葛绪已堵阴平桥头,施计摆脱诸葛绪阻截,过阴平桥头守剑阁。

4.地下洞工事之秘

大峪坪(下坪)位乡政府东南4公里的高亢平阔台地,其平面呈“△”形,东、西临洪冲沟,边缘陡绝。上下坪面积约1140亩,其中上坪约600亩。村庄座落下坪东南,东、西崖半壁间,遗存洞口12孔,每洞室面积约有10平方米其排列一线的东崖洞穴内有一道连通甬道。坪西崖有三孔洞、未见通道。另外村庄附近亦发现断续地下坑道,坑土中含灰陶片。

大峪坪崖洞及坪上地下坑道工事的构筑,属军事防御性质设施,与其居高临下的上坪古城堡相呼应,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魏军攻取坪中蜀兵营垒,必先设法神速攀上云梯,巧取崖洞防守工事,打通军士冲锋险道。地道战术,古代已广泛运用。三国时期,战争频仍,曹操与诸葛亮在攻城守邑中常采用地道战术。史载“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⑤。”姜维屯守沓中大峪,亦利用地形巧设地道战术,严防敌军攻围,企图固守,决一雌雄,其结果兵力大折,损失惨重。

武坪古城堡(位于乡政府驻地哈河坝村西南丘坪)和沙滩村古城堡亦存在直、斜道地穴工事及地下砖木结构设施。

5. 遗城与出土文物

舟曲,古为边陲,尚存古城遗址标志着军事上以屯军防守为重要目的。大峪乡闪坎、大崖、大峪上坪、下坪、啊阳坡、加下、多拉、马莲坪、半沟、麦拉、老地遗存的13座古城(堡),大都分布在高丘台地,有的置于空旷的平地。大峪乡古城(堡)之多,居全县之首,其中大部墙迹属土筑墙,内墙多有夹棍眼,外墙多为明清筑。调查时,在一些遗城地表散布灰陶瓮、罐、盆、碗的灰陶片和红陶片。并在6座城址中出土过同一类型的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和其他残铜器、铜泡钉。武坪乡沙滩古城地下存在东汉时期残砖瓦片。以上所述古城遗址或为蜀汉集中屯军营地。

6. 千年口碑可凭

大峪,民传古为“沓峪”。因“大(da)”、“沓(da)”同音,“沓”又读“ta舟曲多读“ta”。故,今大峪之“大”由“沓”同音转借。古“沓峪”即今大峪。沙滩,古名“沙沓”;也有说“杀他”的。北部有一山梁,相传当年为姜维安营扎寨之地,故名安扎梁。沿此梁东下,可入“孔函谷”。既自武坪沿小道15公里即到白龙江河谷。也可从安扎梁东入三角坪屯军田。武坪,因姜维屯军时,邓艾以武力剿平,原为“平武”,解放后改为武坪。县北境“邓邓桥”传为邓艾父子率兵南下所造。

7. 可耕土地与姜维种麦

“姜维本羁旅自托,而功效无称,皓见(蜀朝庭宦官、即黄皓)枝附叶连,慑于失信,逊自而出。后主勒皓诣维陈谢,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承后主。秋(景耀五年),维出候和,为魏邓艾所破,还驻沓中⑥。”事因黄皓见姜维连年征战,蜀国实力空虚,遂与闫宇暗中废维,故维惧,作避祸远出之计,屯田沓中。

姜维退屯沓中,除将其核心设大峪、武坪外,还将大部分军士分置在今舟曲东南三角坪地带适种小麦的黄土台地一带垦荒,以待时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沓中,在西北诸羌中,系屯军种麦之地。”姜维断绝蜀国给养后,遂选择屯军优越之地沓中一带垦种小麦,以供4万余军士之粮草。另县境西、南曲瓦、巴藏立节、憨班、峰迭、大峪、武坪、三角坪适宜种麦耕地面积51700亩,其中,大峪武坪及三角坪土地为最多。以上地区土地足够姜维军士一年垦种给养,而迭部县下选地区桑巴、洛大、腊子、麻牙、花园、尼傲等乡可耕土地约有3万亩左右大部分分布低半山及河川,不足屯兵垦田给养且易暴露,况距离太远。根据地形、土地、古遗址、遗迹分布,可以说姜维屯田的沓中地区是在舟曲县,而不在迭部县。

8. 沓中、阴平呼吸可通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廖化固当料维必自沓中向阴平、武都以御敌,故往阴平以迎之。阴平与沓中同在白水(白龙江)流域,呼吸可通。”这不只是说阴平与沓中同在白水流域,如从沓中沿白水干流而下,路程更长。而沓中通阴平,另有捷道可通。其一,从大峪越岭沿拱坝河东下,穿拱坝南梁,出博峪沟迳至阴平;其二,从大峪到武坪沙滩,跋涉大海沟林间古道,越青山梁到南坪,沿黑河亦可达阴平;其三、从拱坝河畔进插岗沟越过插岗岭“二十四个亮晃晃”古便道,即入博峪,再沿白水江到达古阴平一文县;其四、从拱坝河进入铁坝沟,越木头岭,亦进入白水江河谷。姜维自沓中入孔函谷进北道,诸葛绪急弃阴平桥头截姜维,姜维略施小计,得过桥头脱走⑧。绪追维,已迟一日。姜维脱走,自然是经由拱坝河道寻南山小道奔阴平桥头,过白水江再沿白龙江而下到剑阁的。

9. 孔函谷

从武坪翻越安扎梁通往两河口,东有一条纵深约17公里的三角坪沟峪,沟口一道石门天险直堵谷峪,壁立千仞,绝崖蔽天,其上为1000余米的崇山峻岭。石门底处河水汹涌。东壁3米高处遗存上下两行古栈道桩口,为古峪唯一通道。出沟即见两河口,是白龙江与岷江(宕昌河)汇流处,战略地位很重要。三角坪沟内山高峡深,极为险峻,惟三角坪黄土堆积地带,地势缓平阔展,土地肥沃是今人口聚居地。颜师古注:“孔道者,穿山险而为道。石门沟峪即是孔函谷天险其一矣。”

孔函谷其二:南峪东沟纵深10公里,亦有石峡古道通武坪,峪壑尽处即是安扎梁,山麓底处磨坪村古谓“茅平”,传其武力剿平,故名。村下石峡今存古栈道桩口遗迹。峪口南峪村,东距两河口7公里。而且,南峪、两河口、沙湾古设便桥,民碑皆称古桥头,为姜维出入北道之便利,上述地理基本与史载吻合。


 


上一条:沓中考略——关于“沓中”的记载和古今考证

下一条:沓中考略——姜维屡进出沓中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