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曲民间,将圣母娘娘称为“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当地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也是当地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九迎婆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县部分乡镇均有开展,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舟曲县老城区——四街、两关及附近村庄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
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
轿停之处,新媳妇竟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
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神职功能不断膨胀,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为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
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正月十九“迎婆婆”习俗也不断顺应发展潮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身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消防官兵们不辞辛苦奋战在一线,向他们点赞!(全当周 汪江海)
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简介
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集民俗、文化、旅游、祈福、娱乐、艺术于一体,是舟曲最为盛大的民俗文化节会。
为保护传承以“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为代表的舟曲本土独特民俗文化,结合历史典故、宗教文化、民间传说等基础资料,以参加聚会活动的16位“婆婆”为核心,鳌山寺管委会工作人员梳理归纳了“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相关内容,现简介如下:
一、“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简介
“婆婆”是舟曲民间对“九天圣母子孙娘娘”的俗称。传说“婆婆”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及嫔妃,因周文王有100个儿子(99个亲生子及1个义子雷震子),子孙兴旺发达、国运昌盛长久,因此“婆婆”被群众尊奉为掌管婚姻、生育、祈福的福神。
舟曲 “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与华夏先民上元佳节“燃灯祈福”的传统民俗渊源颇深。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上元天官为人间赐福降祥的日子,故有“天官赐福、燃灯祈福”的说法。
伴随中原华夏文化的传播发散,古代舟曲逐渐形成了元宵节举办松棚楹联灯会、举行”迎婆婆”活动等“燃灯祈福”的地方民俗,并传承至今。现今舟曲许多乡村及陇南个别地方(即原西固县境)仍延续着“正月十五迎婆婆”的习俗。县城周边的寨子坪、罗家峪、锁儿头等村也保留了此民俗。
简而言之,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是对中华民族“上元佳节、燃灯祈福”悠久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祈愿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期盼人丁兴旺、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舟曲县城“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选择在正月十九日举行有其历史渊源。这一天既避开了正月十五晚各村寨分散祈福的时间点,又紧随元宵佳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也与正月二十日是九天圣母诞辰的传说相吻合。
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曲“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吸收了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精华要义,从古老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传承发展成为当今护国佑民、祈福祝愿的重大民俗文化活动。
舟曲民间统称“婆婆”庙为“圣母宫”,多为道教佛教混合的民间庙宇。“婆婆”神轿是缩小版的宫殿,重檐明柱、木雕彩绘,飞阁流丹、雕龙画凤,巧夺天工,富丽堂皇。轿内“婆婆”冠带银镂凤冠,肩披金丝霞帔,身着蟒袍华服,雍容华贵,典雅端庄。四个喜乐颜开的童男童女捧花束打灯笼分列轿杆前后,侍女瑞兽等侍从环绕轿子廊下四周。
“婆婆”轿上镌刻着“大德当年化南国、圣恩今日育西秦”的统一楹联,反映了民众对九天圣母“护佑国家、泽被生民”深恩大德的崇高赞誉。
“婆婆”轿子四周层层叠叠悬挂着做工精美、色彩艳丽的各种荷包, 其中以寓意生儿育女的桃子、石榴、花蕊荷包和流苏、长命锁等居多。
“迎婆婆”活动前,各村群众集体聚会“打扮婆婆”,在轿子四周挂满灯笼,轿顶装饰五色丝绸、各种花束,打扮得整个“婆婆”轿子花团锦簇、喜气洋洋。 近十余年来,原来点蜡烛或燃油灯的玻璃方灯已逐步被现代化的各种艺术灯饰所取代。
“迎婆婆”过程中,群众有“摘荷包”、“钻轿子”的古老祈福习俗,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对 “生麟育凤、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
迎“婆婆”过程中,群众有邀请藏传佛教僧侣、汉传佛教居士、火居正一道士等奏乐诵经,祈祷祝福的习俗。见证着舟曲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多元文化同生共荣的和谐局面。
按照历史传统,县城“迎婆婆”活动路线为:16位婆婆按照地域各自组团,于正月十九日晚亥时(21点)左右齐聚县城东门迎旭门(也叫望阳门),随后按先后排位次序陆续入城,统一在北街县衙、西街文庙大街巡游赐福,至西街下街口再陆续返程。因此,隍庙山到西街是“迎婆婆”队伍最完整的路段。近年来,统一入城地点调整为春场北路,离别返程起点则延至西关步行街西端。
二、“正月十九迎婆婆”之16位“婆婆”简介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夜晚,参加“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进入舟曲县城老城区巡游散福的是来自城关镇、江盘乡各村庄寺庙的16位“婆婆”。按照历史传统形成的“迎婆婆”先后顺序,16位“婆婆”依次分别是:
第一位:天寿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天寿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天寿寺,俗称广石楼子,位于三眼村山顶、二郎山后侧。
传闻舟曲最早的九天圣母庙宇位于翠峰山、驼岭山、五台山等地,翠峰山翠云寺就是其中之一。翠云寺高居城北翠峰山顶的悬崖峭壁顶端,始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山顶草木毓秀,庙宇肃穆清幽。
翠云寺是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在民间文化宗教领域的缩影。正殿供奉“三教圣人”,即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三位“儒释道”三教创始人;后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西殿供奉关圣帝君,东殿供奉九天圣母,另有哼哈二将镇守山门。传闻最早的翠峰山九天圣母殿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因此,翠峰山九天圣母被视为舟曲境内“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形成的主要渊源之一。
广石楼子原是翠峰山九天圣母下山时的“歇马殿”,此处地形独特,传说风水堪舆上叫“四人抬轿”,寓意富贵吉祥。天寿寺正殿供奉翠峰山九天圣母子孙娘娘,西偏殿供奉观音菩萨。天寿寺“婆婆”主要由三眼村群众和部分西街村群众迎请。
民间传闻,古代西固县(今舟曲)有一官员,日渐年老却膝下无子,各处求医用药、求神祈祷皆不见效;最终经高人指点,在翠峰山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座下求子成功。官员为报答神恩、福泽子孙而重修翠云寺,并迎请翠峰山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入城巡游赐福。该说法疑似为舟曲境内“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的起源。
第二位:隆兴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隆兴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隆兴寺,俗称张家寺,位于北关村西北、二郎山东侧,是二郎山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今隆兴寺正殿东侧廊檐下,保存有舟曲县级文物《重修天寿寺碑》,记载了明朝嘉靖年间西固千户所重修翠峰山天寿寺的历史事迹。
隆兴寺正殿供奉释迦牟尼等三大古佛,四大天王分立山门左右。东殿供奉九天圣母等神明,西殿供奉药王爷等神明。民国时期西固县名医杨俊德的神主牌位也供奉于此。隆兴寺 “婆婆”主要由北关村群众迎请。
第三位:太阳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太阳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太阳寺,俗称崖(音艾)窠寺,位于坝里村后部、翠峰山西面。太阳寺修建在虎头山半山腰天然形成的悬崖石窟内部,雄奇险峻,浑然天成。太阳寺石窟距离地面垂直高度达180米,洞窟正下方(坝里村后方)有一巨石,与石窟的大小形状恰好吻合,为县内一奇景。
太阳寺正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东殿供奉九天圣母,西殿供奉关圣帝君,哼哈二将分立山门左右。
遵循”上元佳节、燃灯祈福“的旧例,坝里村每年正月十五晚都举行“迎婆婆”活动,迎请太阳寺”婆婆“在村内巡游散福。
太阳寺“婆婆”参加“迎婆婆”活动路线最为漫长。正月十九日下午,群众迎请“婆婆”从村里出发,翻越黄土山赴二郎山天寿寺参加“迎婆婆”聚会,在县城内完整巡游后再出北城门,自城背后返程,迟至次日黎明才返回寺庙,殊为不易。太阳寺 “婆婆”主要由坝里村群众迎请。
传闻天寿寺、隆兴寺、太阳寺三位“婆婆”为亲姊妹,共用“翠峰山”名号,三座圣母宫也环绕翠峰山坐落。
第四位:驼岭山九天圣母太乙元君
驼岭山九天圣母太乙元君,庙宇驼岭寺,俗称庙场,位于隍庙山顶部西侧,是明清时期原驼岭山玄天观道教古庙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玄天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与翠云寺、洪福寺齐名,因此驼岭山九天圣母也是舟曲境内“迎婆婆”民俗活动形成的主要渊源之一。
古代“西固八景”中的“驼岭晨钟”、“七星古柏”、“东岩夕照”等均与驼岭山有关。现今驼岭寺内建有三层钟楼,遗留有枝叶翠郁的苍柏古树数棵。
民间传闻驼岭山九天圣母太乙元君是周文王姬昌的正宫皇后(名叫太姒),因此驼岭山第一位圣母尊号叫做“九天圣母太乙元君”,不同于其他15位“婆婆”(其他均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太乙元君与其他子孙娘娘的主要区别是:太乙元君凤冠霞帔服饰等均以明黄色为主调,其他“婆婆”服饰主色调均为红色;乘坐的神轿四角飞檐均为龙首(金龙),其他均为凤头(凤凰);随驾的4个童子均为戴乌纱、着官服的宦官,其他均为不戴帽、穿坎肩的侍童;另外仪仗銮驾等也有差异。驼岭山九天圣母太乙元君主要由北街村群众迎请。
第五位:驼岭山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驼岭山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仍为驼岭寺。是驼岭山第二位“婆婆”,传闻与驼岭山第一位“婆婆”为亲姊妹,共居一庙,同领香烟。
上世纪50年代驼岭寺拆除后,两位“婆婆”曾长期寓居北街衙门赵家、月圆马车磨赵家民宅。90年代中期于玄天观旧址附近复建驼岭寺,近年又增建驼岭钟楼。驼岭山第二位“婆婆”主要由西街村群众迎请。
第六位:净胜院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净胜院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净胜院,俗称大佛寺,位于东街村东部、隍庙山脚下。大佛即释迦牟尼佛,大佛寺是明清时期西固城内除官方祭祀孔圣人的文庙之外唯一的寺庙。历经沧桑后,净胜院重建于东街村东南角隍庙山脚下。泥石流灾害后庙宇留存,近年又增建照壁、亭台等。
净胜院“婆婆”座下的四个童子和神轿周围的侍从雕工精细、神采奕奕、造型优美、比例和谐,保存完整,传闻均是清代作品。净胜院 “婆婆”主要由东街村群众迎请。
第七位:龙山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龙山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龙山寺,俗称闫家寺。龙山寺供奉吕祖(吕洞宾)、九天圣母、康爷等神明,供养人群以西固城内下川走陕、经商贩卖的各类商人富户为主。民国时期曾有道姑闫性恒、田性善二人住庙主持香火事务,是当时县内较为有名的坤道(女道士)。
龙山寺原址位于隍庙山北部,寺庙坐南朝北,高居龙山龙颈之上,因山形地势而得名。此龙山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斩龙脉”所斩之山。西固龙脉被斩后,城内西街望族李家在龙颈西侧栽植青杨树2棵,数百年来一直茁壮生长。至今古树仍枝繁叶茂,分列春场北路两侧。传闻龙山寺山门就位于古树附近。
上世纪50年代龙山寺拆除后“婆婆”长期寓居月园村鳌山寺,2017年鳌山寺火灾后“婆婆”暂时移驾二郎山隆兴寺。龙山寺“婆婆”座下的四个童子和轿子四周的侍从传闻也是清代作品,雕刻精美,神态逼真,与净胜院有“异曲同工”之妙。龙山寺 “婆婆”主要由月园村、南街村和部分北街村群众迎请。
第八位:西胜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西胜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西胜寺,原址位于县医院门诊部(今宏源楼),上世纪50年代庙宇拆除后,“婆婆”长期寓居西关天承司,后复建庙宇于西关村北部、城背后盐土山脚下。传闻天承司是与西街奂家厅齐名的古建筑,为清朝后期西关武举人、武略将军张仲魁所建。西胜寺 “婆婆”主要由西关村群众迎请。
第九位: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寨子坪)
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清凉寺,位于寨子坪村庄中央。庙宇坐西朝东、居高临下,庄户环绕,地势独特;前方百余米处有一形似“三清铃”的青杨古树。旧址重建的清凉寺保留了原风格,有两座正殿,一主祀“婆婆”,另一主祀牛王菩萨、雨神、谷神。庙内现存有清代石碑一方,上书李善王菩萨记。寨子坪清凉寺 “婆婆”主要由寨子坪村群众迎请。
第十位: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真牙头)
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清凉寺,位于真牙头村。真牙头村在城关镇西北方半山腰,与半山、坝里村隔空对望。真牙头清凉寺“婆婆”参加“迎婆婆”活动山高路远,所需时间和路线长度仅次于坝里村太阳寺。真牙头清凉寺 “婆婆”主要由真牙头村群众迎请。
第十一位: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锁儿头)
清凉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清凉寺,又称三圣庙,位于锁儿头村。正殿供奉“婆婆”,西殿供奉关圣帝君,东殿供奉观世音菩萨。锁儿头村古称镇藩墩,是古时藏汉两族活动地域的交界。传闻三圣庙原壁画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是藏汉民族宗教文化融合交流的见证。锁儿头村内曾有一碧波荡漾的“鸭子潭”,现已干涸。锁儿头清凉寺 “婆婆”主要由锁儿头村群众迎请。
清凉寺三位“婆婆”銮驾(金瓜、钺斧、朝天蹬等)相对齐全、且恢复时间较早。仪仗整齐、肃穆庄严。
传闻寨子坪、锁儿头、真牙头三位“婆婆”为亲姊妹,共用“清凉寺”名号。清凉寺祖庙建于县城西方大西梁山脊之上,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传闻最早的清凉寺建于明朝中期,寺庙建制具有典型的汉传佛教风格,供奉诸佛菩萨、九天圣母。古庙毁于沧桑,本世纪初已重新修复。夜晚驻足寨子坪、锁儿头、真牙头三个村庄向西仰望,清凉寺灯火犹如半天星光。
与太阳寺相似,清凉寺三位“婆婆”正月十五晚也分别在村庄巡游祈福。 真牙头、寨子坪群众“迎婆婆”时,曾长期沿用玻璃方灯、清油灯盏,不使用工业蜡烛或电气化设备,保持着舟曲“十九迎婆婆” 古老纯正、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
第十二位:洪福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洪福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洪福寺,俗称高寺,位于罗家峪村西南上塄坎五台山。洪福寺原位于五台山山顶,因时代变迁重修庙宇于五台山东侧台地。洪福寺历史悠久,传闻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与翠峰山翠云寺、驼岭山玄天观同时。舟曲民间一直流传有“先有洪福、后有西固”的谚语。
与翠峰山、驼岭山类似,洪福寺九天圣母也是舟曲境内“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形成的主要渊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古代舟曲汉传宗教“紫气东来”的历史轨迹。洪福寺“婆婆”主要由罗家峪村群众迎请。
阴阳官是道教在舟曲传承发展的代表。
第十三位:楼台阁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传闻洪福寺、楼台阁二位“婆婆”为亲姊妹,罗家峪群众分别尊称为大轿子、二轿子。与太阳寺、清凉寺相似,罗家峪二位“婆婆”也于正月十五晚巡游村庄、迎灯祈福。
第十四位: 望江楼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望江楼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望江楼,位于江盘乡河南村村头。望江楼高踞白龙江边,所望之江即为白龙江。因地处江南,圣母宫坐南朝北,是16位“婆婆”中唯一不在城关镇范围的。
望江楼 “婆婆”为江盘南山各村庄藏汉群众共同尊奉,主要由河南村群众迎请,南桥、云台、马土山等村群众也多有参与。
第十五位:宝峰阁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宝峰阁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宝峰阁,位于南门村东侧寺门嘴、隍庙山南端,面朝白龙江。正殿供奉关圣帝君,东殿供奉九天圣母。传闻宝峰阁是古代西固县官方祭祀武圣关羽的“武庙”。宝峰阁 “婆婆”主要由南门村群众迎请。
第十六位 百子楼九天圣母子孙娘娘
百子楼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庙宇百子楼,位于瓦厂村北部、原粮站后方山坡。
“百子楼”完美寄托了人民群众希望人丁兴旺、子嗣延绵的美好愿景。庙宇名称与周文王有100个儿子的历史典故贴切吻合,是多子多福,兴旺发达的象征。百子楼 “婆婆”主要由瓦厂村群众迎请。
传闻宝峰阁、望江楼、百子楼三位“婆婆”为亲姊妹,三座圣母宫隔江遥望,在县城东南方分居白龙江两岸。
总之,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场面壮阔,既是各民族团结和睦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更是藏乡江南、泉城舟曲别具特色、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以上素材来源于鳌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