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旅游动态 > 正文

甘肃舟曲:小城尽透文化味

发布时间:2021-03-19 10:30:2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

提起舟曲,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10多年前那场特大泥石流。

如今,再次走进舟曲县城,但见房屋齐整、街道干净、市场热闹,白龙江两岸柳吐新芽、油菜花开,灾难留下的印记难觅。

更让人惊叹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门口,总悬挂着一幅幅工整的对联。“春添秀丽秋贴暖,夏纳清凉冬御寒”“但愿百姓多长寿,不惜药行少财源”“翠峰横北麓,百代仁风传古韵;笔架矗南山,千家翰墨续文缘”……

舟曲县城不大,东西不过5公里,南北则更为逼仄。在这狭小的地域内,铺面种类也相当有限,无非是些服装鞋饰、零食小吃、理发文印、药店茶饮等,均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妙处在于,不同的店铺两侧加装有不同的楹联,未等走进门,也无须抬头望牌匾,光是看楹联,便能把商家服务、经营项目猜出个大概。

暮色四合,彩灯初上,写有“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的舟曲西街沸腾起来。长廊楹柱上,数百副联墨作品吸引游人驻足品味,有来自湖北、江西、广东等各地的联名落款。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街道尽头雄伟的牌楼,高挂的灯笼亮得耀眼,牌楼中间“不二扬州”四个大字苍劲雄浑。“每年春节期间在此举办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舟曲县最盛大隆重的民俗活动。”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添芬说。

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舟曲县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现场。资料图片。

相传,舟曲元宵楹联灯会起源于明朝,城区民众自发在正月十五这天举办灯会,时任扬州籍县令为解双亲思乡之忧,带来了江南的楹联文化。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传统,根植于舟曲人心中。

今年40岁出头的李玉珠,在灾后决定放弃熟悉但不稳定的保险工作,干起烟酒副食专卖店。开业第一天,她便在门口加装了一副对联,“丰功伟绩穿喉过,杯酒沉浮江山定”。彼时,距离舟曲楹联诗词学会免费“支招”楹联内容尚有一段时间,自觉文化水平不高的她,硬是跟朋友商量了好几天,但也没能得出个满意结果来。“最后索性用上店里一款酒水广告词,顾客进门前都忍不住看两眼,代理商来了更是笑不拢嘴!”打小就对楹联耳濡目染,春节甚至还挨家挨户抄过对联的李玉珠说,好不容易有次展示爱好的机会,可不想错过。

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舟曲西街。本报记者赵帅杰摄。

山区昼夜温差大。夜里9点过后,气温明显降低,街上的行人陆续回到家中,临街的店铺也渐次关门,只剩零星的酒吧闪烁着霓虹,个别酒喝多了的食客倚窗醒酒。

对10多年前发生在舟曲县城的泥石流,年逾花甲的袁霞记忆深刻,可也不愿多提,反而更想聊聊“有出息”的孙子。“小时候家里穷,小学念完就出来挣钱。现在大不一样,孙子成绩好,就要考大学啦!”身子骨硬朗的袁霞每晚都要去舟曲一中接念高三的孙子回家,而舟曲西街是祖孙俩的必经之路。

“大娘,街道两边儿的这些对联,您留意过吗?”

“学上得少,好多字不认得呀!孙子有时倒会给我念念。”

“您都记得哪些?”

“这个吧!”

顺着老人的手指望去,上写“党恩是脊梁,撑起黎民千广厦;众志为能量,筑成舟曲一新城”。

光影魔术手拼图_副本.jp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舟曲市民袁霞所说的楹联。本报记者赵帅杰摄。

上一条:三月的雪——稍纵即逝的美!

下一条:有一种美,叫舟曲的夜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