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东迁蕃民后裔(上)
--探析舟曲一带藏族渊源
甘肃《甘南日报》副总编辑 尹洛赛
[摘 要] 地处甘肃省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宕昌、武都和文县等一带藏族具有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也沉积了深厚的唐朝时期的吐蕃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史籍记载、唐蕃战役、宗教信仰、语言、民居及传说等方面的分析,散居在舟曲一带的藏族,是在公元638年至763年间战役中,随吐蕃军队向唐境扩张时先后从山南、林芝、工布等地派来的戍边蕃军之后裔或迁徙而来的庶民,他们至今还在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音,并在信教、沿用地名、人名、方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与林芝、工布等地方相类似;也证明了东迁后裔说。
[关键词] 探 析;吐蕃东迁蕃民后裔; 舟曲一带藏族渊源。
引言:地处甘肃省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宕昌、武都和文县一带藏族具有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也沉积了深厚的吐蕃历史文化底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学界对她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截至目前还是一片未研究彻底的空白处,虽然当地个别学者对其渊源、婚俗、服饰、民间歌舞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但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没有挖掘出来,有待于更多的后来者去探析。本人就一些历史资料做以简要整理,对其来源说从时间段、战役、风俗、语言、民居等方面进行再次分析,这仅仅是一己之见,旨在求教广大的藏学专家和热爱民族学的学者们指点。
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青藏高原。唐贞观年间,其著名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邻近的苏毗、羊同等,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军事、行政和法律制度,吐蕃开始强盛起来。由于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吐蕃建国之后,迅速向北、向东发展。公元7世纪20年代起,吐蕃开始东迁,征服了驻牧于今青海、甘肃、四川西北一带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等族,占据了甘肃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据史料和近一两年在舟曲、宕昌和文县发现的古苯教经文考证,吐蕃东迁蕃民的后裔目前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宕昌、武都和文县一带,认为这里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是早年吐蕃的守边军士,由于远离战地,一些留守下来的戍边军士逐渐和当地人结合,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部落。
舟曲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区,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4万人,其中藏族近5万人。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谷地海拔在一千二百米左右,其南北两侧的山地高峰,可达四千米以上。境内峰峦重迭,山高谷深,故境内无论公路、小路都崎岖难行。造成农田多属坡地,平坝地很少;气候也有明显的不同,但无论半山地带或河川地带都适于农耕。由于舟曲县气候温和湿润,除农作物外还有以核桃、苹果、梨、杏、花椒、柿子、桑树为主的经济林作物。舟曲藏族聚居区山地植被较好,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草类,是甘肃天然森林分布区之一,由于藏族大多数居住在半山以上或深山中,故居住村寨多接近森林或就在森林之中。离公路较远,但自然村寨之间大多数可用森林之中的羊肠小道连接起来,且多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交通线。
舟曲一带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战国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自陇西发兵联蜀灭楚,定陇西郡。二十八(前279)置陇西郡后,始置有羌道,今洮河以东地区,包括舟曲、武都大部地方始入秦疆域。羌道治所今舟曲西北。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西汉武帝建元时期(前140—前135年),羌道仍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李广征西,于羌道初置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所今舟曲西关。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开西南夷,于洛峪另置武都郡。羌道归陇西郡。武帝改道曰县。
东汉武帝建武九年(33),马成破河池,遂平武都。羌道县属武都郡西部都尉治。三国魏黄初中,魏以陇南为武都西部都尉署理,治所羌道县境。蜀汉建兴六年(228),蜀丞相诸葛亮伐魏,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羌道县属梁州武都郡(今舟曲西属阴平郡)后,诸葛亮、姜维屡出兵陇上,扩充实力,以图中原。舟曲西、南部一度为蜀将姜维屯田的沓中地区。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统一全国,羌道县废,地属武都郡。西晋末年,北方战火连绵,一些汉贵族和少数民族豪强割据势力日烈。以白龙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的参狼羌支宕昌羌豪勤自称王;西晋怀帝嘉元年(307)划地称宕昌国,至周武帝天和元年(566)间,今舟曲境皆属宕昌国。宕昌国时期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为雍秦二州武都郡,南秦州武都郡、仇池郡。北魏时为南秦州,东益州武都郡。北周武帝天和六年灭宕昌后,以宕昌置宕州,设宕州总管府,并辖宕昌郡,舟曲地属甘松(治怀道)、宕昌两郡。隋开皇四年(584),罢郡,以州统县。今舟曲属宕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宕州为宕昌郡,今舟曲仍为宕昌武都郡辖地。唐初废郡置州,以州领县。高祖武德元年(618)设陇右道宕州、阶州(武州)。宕州辖怀道、良恭、和戎,舟曲地属怀道县和福津县地。二年,宕州隶秦州总管府。四年属岷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宕州与怀道移治今舟曲西。三年(629),撤和戎,入怀道县。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陇右节度使,今舟曲属陇右宕州。天宝元年(742),宕州改为怀道郡,治所怀道县。安吏之乱后肃宗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怀道郡改为宕州。肃宗上元二年(761),宕州怀道县具陷于吐蕃。唐末至五代,舟曲境仍在吐蕃势力范围。北宋初年,位河湟一带的吐蕃口角 厮口罗建立地方政权,今舟曲在其控制之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王韶收岷、宕、洮、叠四城,今舟曲境归宋秦风路阶州福津县。高宗绍兴二十年,今舟曲为福津县故城镇,辖平武、沙滩、峰贴峡寨。蒙古汗国至元三年(1266),元帅汪完者帖木耳镇守西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废福津县,并入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舟曲境为阶州辖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翌年,旋改蕃汉军民千户所。元惠宗至二十七年(1367),改置西固蕃汉军民上下千户所,属阶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置巩昌府西固城等千户所。十一年(1378),岷州卫领西固军民千户所(军民千户所有四)。十四年,改称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翌年,旋改为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隶岷州卫民指挥使司直辖。万历六年(1578),西固分设阶州州同。民事、军事分治。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改置西固守御所千总。顺治十二年(1655),西固御所千总并阶州,设州同。雍正三年(1725),西固隶巩昌府。七年,黑峪土司改土归流,西固辖。因西固番人慕化,编民户四里,裁西固守御所,设抚彝同知。乾隆元年(1736)裁西固抚彝同知,仍设州同,隶阶州直隶州。民国2年(1913),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县,隶陇南道。后改渭川道。16年(1927)废道,西固县直隶于省、改里为村。民国27年(1938),西固县划入第一行政督察区。1944年划入第八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武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省、专区(州、市),县(市、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1949年12月10日,西固全境解放,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武都专区。1954年,以西固县官亭、沙湾、富坪3乡和岷县东南部析置宕昌县(县人民政府驻宕昌),西固县改设舟曲行政委员会,属甘南自治区。1955年,甘南自治区更名甘南藏族自治州,所辖舟曲行政委员会改为舟曲县。境内有白龙江,藏语称为舟曲,因水为名。1955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原属的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的组织,并分别设舟曲县、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管辖的区域是:原宕昌县(原名西固县)的峰叠区、武坪区、城关区、阳乡,原属岷县的洛大乡、官鹅乡、大河坝乡和原属武都县的坪牙乡等地区,并且把这些地区调整为3个区、25个乡。县人民委员会驻原西固县城。4月9日成立。1959年1月,舟曲县改名龙迭县,1962年恢复舟曲县。
吐蕃东迁初次与唐朝之战——芳州、松州战役:
战争的起因: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弱冠嗣位,13岁的松赞干布在父亲遗留的老臣辅佐下,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部叛乱。随后,又陆续降服同属古代羌人的女国、羊同诸部,统一了整个西藏高原。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应该说这是唐蕃第一场战争,以吐蕃攻陷唐朝的芳州拉开序幕。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勃然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公元638年,七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境,松赞干布以唐朝收容吐谷浑王及其残部为由,大举东扩唐朝本土。八月,吐蕃进抵唐朝在西部的重镇松州,击溃唐朝西部边境驻军,包围松州城。松赞干布再次派使者要求“和亲”。但与以往不同,此时得胜后的松赞干布态度极为强硬。他让特使“告诫”李世民:“吾此来,既为公主。若公主不至,我定深入,未常不可入长安!”松州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初六,尽管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但吐蕃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唐军的确谈不上大捷。 吐蕃各部联军围攻松州城十余日不能下,又被唐军夜袭所败,兵锋已钝,士气已泄。同时,新兴的吐蕃王朝的内部并不稳定和巩固,让松赞干布时时刻刻不敢安睡,比如被杀的象雄王李弥秀的旧部在王子李聂秀的领导下继续与吐蕃为敌,他们甚至一直坚持到唐蕃这场冲突五年之后的贞观十八年(644年),才被吐蕃最后平定。另外,吐蕃军对唐作战不利,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武士们在唐朝边境的松州无法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导致他们此前掠夺来的作为战利品的物资大量消耗,而又难以从唐地掠夺物资进行补充。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吐蕃军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到联军的战斗力,加剧了内部分歧。其实,即使从吐蕃刚刚攻入唐朝边界起,就不断有将领主张见好就收,反对只为了面子继续打下去,要求撤军回国,《新唐书》中甚至记载了吐蕃大臣们以极其惨烈的“尸谏”方式向松赞干布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不满,且大臣们前仆后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在这种情况下,吐蕃的军心很可能已经开始动摇。但在初战告捷士气高昂的情况下,数万唐军却躲在松州坚固的城墙后面踟躇不前。于是,唐蕃双方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对峙阶段,都没有再出战。但是,相对于本土作战的唐军来说,形势对远离家乡的吐蕃军队带来的压力无疑更大,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随着粮草不继人心浮动,藏王松赞干布主动提出和谈。 公元639年秋天,唐蕃终于达成和议吐蕃也撤了军。出人意料的是,松赞干布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唐军没有趁机开门追击,反而如一阵风般迅速,从松州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
吐蕃东迁过程中的几次交战时间及战况: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廓、河、松、叠、芳、宕、阶、文等陇右诸羌、氐、党项、吐谷浑等族的羁縻州。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今甘肃临潭),娄师德统军迎战兵败。716年,吐蕃再次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 吐蕃再次请和。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763年冬天,吐蕃军推进到关内道边境,仆固怀恩因与唐朝廷的矛盾而按兵不动,放吐蕃军东迁,唐代宗出逃入陕,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军占领长安15天,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吐蕃军听闻唐朝勤王之军接近,于是迅速撤离长安。787年,平凉劫盟,唐与吐蕃尚结赞约定在平凉川会盟讲和,尚结赞埋伏精兵数万,唐朝使节到达后,吐蕃伏兵尽起,浑瑊逃出,吐蕃军杀死宋奉朝,擒崔汉衡,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一千多人。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进攻西川,韦皋率唐军破之。白龙江流域的古羌人开始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近三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