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中”,是三国时武都郡西北部的一个军事重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地理实体名称。蜀汉丞相诸葛亮数出祁山,意欲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然而远离蜀中,孤军奋战,刘禅昏庸,朝中意见不一,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死后大将军姜维继承其志,统领蜀军,屯兵沓中,常借助洮水(今洮河)和白水(今白龙江)之天险,屡伐魏军于陇上,屡屡不奏效。姜维面奏后主刘禅除黄皓,未被采纳,是姜维政治生涯中一次重大事件。此后,姜维情绪低落,心常惶恐,其北伐由主动变为被动,屯田也由积极的积谷备战变为消极防守养兵,终因司马师决计灭蜀,镇西将军邓艾和钟会、诸葛绪诸路兵马围攻而不得不放弃粮食丰足的根据地,撤出多年苦心经营的“沓中”。随着根据地的失陷,姜维、廖化等退回蜀中,蜀汉政权也随之很快灭亡。
沓中的丢失是姜维军事生活和蜀汉政治斗争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此,沓中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地名。因为姜维在蜀汉延熙、景耀时期主要活动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它周边地区的狄道(今临洮)、洮阳(今临洮)、候和(今临潭新城)、临洮(今岷县一带),所以与此有关的候和、洮城、疆(漒)川口(即今两河口)等地名的现代位置、含义即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地方志工作者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曾多次对甘南境内的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四县的重点地区作了社会历史调查,从历史文献和现存已出版志书有关史料挖掘材料,从地上地下文物、遗址、口碑传说、藏语英汉语对译、自然环境及军事地理进行旁证考察,尤其对迭部县花园乡以东舟曲县憨班乡以西,东西一百余公里的白龙江沿岸及其支流地带进行反复多次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沓中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大峪乡和武坪乡,核心地区是大峪乡境内。
参狼羌人的故乡
远在5000年前,白龙江河谷地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为白马、氐羌居住。秦汉时为参狼羌人的故乡。南北朝时为宕场国中心,它东临仇池氐、略阳氐,东南为武都氐(又称武都羌),南接白马氐人,西邻烧当、钟存、先零羌,北邻陇西郡临洮县,与中原王朝西北重镇只一山之隔。
秦厉公时(公元前476—前443年)羌人无弋爱剑之孙卯率部落分道迁徙进入白龙江流域的有参狼种武都羌和白马种广汉羌等。
秦昭王二十八(前279年),秦建陇西郡后,在今舟曲县置羌道,属全国置县最早的地区之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今舟曲东部地区仍属陇西郡羌道,余境诸羌所居。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雍州境内置陇西等五郡,羌道为陇西郡所领11县之一。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无弋爱剑之后研种羌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景帝徙留何等于狄道(今临洮)、安故(今临洮南),至临洮(今临潭、岷县)氐道(今礼县)、羌道。
汉武帝元狩时期,拓展大西南疆域,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创建广汉西郡和陇西郡,并于其西南部之地设置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改"道”为县"时,羌道隶属陇西郡羌道县。新莽初,羌道县隶属武都郡。武都郡东迁羌道县又归陇西郡。
光武帝十二年(公元36年)参狼羌攻武都,陇西太守马援征讨羌人。光武中元元年(56年)参狼羌又攻武都,败郡兵。陇西太守刘盱遣兵往救,合武都兵讨羌人,破之。
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中(220-226年),魏以陇南为武都西部都尉署理地区,羌道县属之。明帝曹睿太和三年、蜀后主刘禅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羌道遂属蜀汉梁州武都郡,仍称羌道县。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八月,蜀汉姜维进兵魏洮阳(今临潭县附近),魏将邓艾大败姜维,姜维退屯沓中。
白龙江流域舟曲县境内现存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根据笔者对东至两河口,西至洛大79公里长的白龙江沿岸高山峡谷间每一黄土阶地反复考古调查证明,舟曲县南峪乡马各坪、城关镇北山坪、峰迭乡咀上村、牛头坪和峰迭城外掌坪、巴藏乡上坝子等地古文化遗址及墓葬中,古文化分布堆积十分密集。
在新石器文化地层堆积中,隐涵极其丰富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遗存,主要以马家窑类型文化为代表。同时,间有庙底沟和半坡类型文化征的遗物及甘肃齐家、寺洼类型和土著文化的并存。其中,中原仰韶文化与马窑文化共存凝合的过渡性文化也突出。仰韶文化的遗存,出现在峰迭咀坪、瓜咱坪、掌坪等遗址和墓葬中。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型制典型。北山坪、掌坪、上坝子、台子等遗址、墓葬出土的彩绘陶器,饰粗细的宽带纹、平行线纹、波浪纹、旋涡纹、垂帐纹等。其中一些陶器造型奇特,个性强,纹饰流畅饱满。
由古代原始氏族繁衍生活下来的参狼羌及武都羌源一直沿袭定居在舟曲深山大沟。峰迭乡狼岔村和武土关村老农口碑称,他们先祖来自古老的狼羌和武都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