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舟曲 > 文化旅游 > 民俗文化 > 正文

正月十九迎婆婆

发布时间:2021-03-05 10:50:35 来源: 心在舟曲 作者: 点击: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舟曲县元宵活动的高潮,在全县汉族村寨广泛流传,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民俗宗教活动,又称“圣母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史前文化气息,是舟曲县各族群众最隆重也是最后一个年节活动。

舟曲县每个汉族村寨都供奉“婆婆”,各村的“婆婆”不尽相同,有的供奉“太乙元君九天圣母子孙娘娘”,有的供奉“三霄圣母”,有的供奉“百子娘娘”,有的供奉“送子观音”,当地人统称“婆婆”,据说都是掌握婚育大权的女神,是“女娲娘娘”的化身,慈悲为怀,能帮助人们人丁兴旺,万事遂心。

据传,舟曲迎“婆婆”活动始于隋朝时期。当时经过三国至南北朝300多年的战乱,北方地区人丁稀少,万户萧瑟。随文帝杨坚统一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并复兴宗教教化安民。当地官民在举行元宵庙会时祭请当地苯教善神“婆婆”“出巡散福”,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九“迎婆婆”的定例。

舟曲县“迎婆婆”活动在正月十九元宵节前开始准备。大家把木雕的“婆婆轿”精心装扮,挂上香包、绣品、工艺品、彩灯,缀上彩花、明镜,给“婆婆”雕像戴上凤冠,穿上蟒袍、霞披、绣花鞋。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家到“婆婆庙”进香,观赏香客敬献的各种工艺品。没有子孙的妇女则求儿求女求孙,发心许愿,并摘取“婆婆”的饰品,在愿望实现后偿还。不许愿的妇女则细细欣赏各种手工艺品,学习“女红”技艺,并摘取自己中意的饰品拿回家学,来年加倍偿还。舟曲县大部分汉族村寨每年正月十九在本村和邻村举行“迎婆婆”活动,但舟曲县城附近的十多个村的“婆婆”都于正月十九到县城“聚会”,一起“出巡散福”,规模十分浩大,数万人赏灯迎福,热闹非凡。

00.jpg

正月十九日夜幕降临,舟曲县城内外16位“婆婆”从四面八方汇聚驼铃山集会排序。驼铃山是舟曲县城的东部屏障,这里鸟瞰城区,万家灯火灿若繁星,千家万户燃放烟火遥祭“圣母”。晚上9点,出巡礼炮鸣响,16位“婆婆”按约定俗成的顺序依次下山进城。每位“婆婆”都有鼓乐开道,牌灯、彩旗前导,金瓜、斧钺、朝天镫、乾坤圈巡护,“阴阳先生”诵经,华盖、芭蕉扇随行,数百人前呼后拥。“婆婆”轿周身数十盏灯笼、彩灯流光溢彩,“婆婆”好像海市蜃楼腾云驾雾而来。16位“婆婆”和浩浩荡荡的护送队伍在松棚灯廊下缓缓进行,临街人家设香案、具供品、焚香化马叩拜迎接,并燃放烟花爆竹,给抬辇护卫者敬酒递茶。信男善女争先恐后从“婆婆”轿底下钻过,以“接福祛病”,消灾免祸。新婚未育的青年争相“请轿”(抬轿),求“圣母”早赐贵子。数万人观灯接福,争睹“婆婆”芳容,随“婆婆”游走。这一天,舟曲大街小巷万头攒动,灯山人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与星月争辉,使银河暗淡。16位“婆婆”列队穿过主街道后,已经到了凌晨,于是分道各自回宫,沿途转村歇庙,群众一路虔诚接送,通宵达旦才送回神庙。

“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结束后,舟曲县群众的年节才算结束,即“年尽月满”,一元复始,大家才意犹未尽的投入新的一年工作,期盼下一年狂欢。

舟曲县“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源远流长,规模浩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议程严格,经久不衰,集民俗、宗教、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在舟曲人民的活动中有重大的影响。舟曲县文化馆多年来采集、整理了大量的“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的音像、文字资料和实物,并大量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已经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上一条:龙江风情百集短视频|风景篇—探访舟曲文化系列专访

下一条:国际博物馆日|您了解舟曲县民俗博物馆吗?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