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撩活日子的香
潺 月
晨光,把世界照亮。目所能及的每一个角落,都惬意地躺在朝阳的宠爱里。
将一根妖艳的彩绳,在手腕缠绕、打结,不是饰品,是仪式。郑重其事戴上“百锁”的这一刻,端午的轮廓被勾勒了出来,随即一圈一圈,一层一层,节日的模样渐渐清晰真切,充实丰腴起来。
麦香飘散的“圈圈馍”,缀着露珠的“艾草”,缤纷多彩的“百锁”,做工精巧的“香包”……
忙碌的妇人,快活的小孩,热闹的街市,美味的饭菜……
小城舟曲的端午记忆,清新扑来;小时候端午的味道,悠悠泛起……
比起追溯端午的起源和絮叨端午的典故,小城人更热衷于埋头节日的小仪式。我们看重的是这样一个被打了标号的日子,如何成为时间的节点,如何活动生活的筋骨,如何调制出不烈不腻的生活滋味。
这应该也就是人类创造节日,传承节日的意义所在吧。
自有记忆起,就觉得端午是个有香气的节日——淡淡青纯的艾草香。朴素而又别具一格的节日习俗,让我对“端午节”情有独钟。
戴 百 锁
几根不同颜色的彩线,分成两路去拧,等拧紧了再松开手,两路彩线就自动绞成一股漂亮的彩绳了。这样简单的手工品,我们称之为“百锁”。不去追根溯源,单单从“锁”这个叫法听去,就让人不得不想到诸多节日的祈愿——要锁住什么呢?时间?生命?初夏的活力?万物生长的希望?还是五月初五这天的庄重气氛和天地灵气呢?这是世间最漂亮柔软的锁吧,是积存能量,守护美好,驱避凶邪的吉祥锁。
小时候,仅是觉得腕上戴根彩绳好看。端午还没到,就天天盼着娘拿出她针线篮里最漂亮的丝线来搓百锁。到了节日这天,小伙伴们凑到一起总是要伸出手腕来比一比谁的百锁最好看,有时候还把它当成礼物互相交换了来戴。“百锁”戴到了六月初六,就要摘取下来,丢到屋顶上,或者塞到土墙缝里,老人们说接下来的一个月,喜鹊会把这些百锁找到,衔了去在七夕那天为牛郎织女搭桥。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孩子知道这个传说,它很美丽,不是吗?
现在,贵重的、花哨的、个性的、物美价廉的,市场上各种材质的饰品数不胜数,就连端午的“百锁”也出现了无数种创新和变形,看上去处理节日习俗的选择很多,然而,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些都不及一根娘亲手搓成的简单彩绳,能给人节日的真实感和舒适感,甚至还有点神秘感。
吃 圈 圈 馍
打电话给娘,问端午怎么过的。她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早早就烙了圈圈馍吃过了”!
圈圈馍,精美的样子,朴素的香味,便点点星星在我的思绪里闪烁起来了。
端午前后,舟曲大街小巷卖馍馍的商铺摊点,就摆满了一叠一叠漂亮的圈圈馍馍。而最受欢迎,也是我从会吃饭开始就吃了十几年的,要数新麦面圈圈馍了。那时候,每逢这时节,大人们就张罗着到地里挑选收割些早熟的麦子,赶在端午节前磨几斤新麦面,做圈圈馍。
其实,圈圈馍就是工艺化了的烤饼。娘会先擀好一个小圆面饼,然后拿起啤酒杯往面饼中央使劲一扣,面饼便成了圆环状。接下来就是给这个面环做简单的修容化妆——先拿有三层波形锯齿的小铁皮镊子在面环上啄出一排排整齐的花纹,再用两头雕了花型的竹管,在酒盅里蘸上泡好的桃红色和柳青色颜料,轻轻在面环上印上朵朵小彩花。最后,用细签子在面环上扎几个透气孔,再小心翼翼地端放进平底锅或者烤箱内去烘焙。
膨软酥黄的面圈上,凹凹凸凸的小波纹,艳红深绿的花斑,再配以热烘烘的麦香,引诱而出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口食之欲,还有爱美之心,崇美之意。在咬一口下去之前,我们是要它戴到手臂上,细细地嗅,细细地欣赏一阵的。“圈圈”,圈住的是亘古不变的为生计奔忙,播种收获,果蔬米粮,圈不住的是精心雕琢在平淡事物上的情趣韵味,精心穿插在庸碌奔忙间的喜悦活泼。
圈圈馍,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精品食物,是小城百姓给端午的献礼。
插 艾 草
小孩,捏了一捧花草,蹦蹦跳跳闯进我的视线。小孩的妈妈紧随身后,一边叮嘱小孩过马路要当心,一边甩着手里那一大把树枝。绿泱泱的叶片,在阳光下分外精神,哗唦唦哗唦唦,颤抖的绿影漏下跳跃的光斑。这普通的生活一幕,自然、温馨,唯美、生动,轻而易举便抛出一段节日的风流诗意。我出神看了好久,这对要回家往门楣、窗檐、花瓶、箱柜上插放花草,来庆祝端午的母子,如此美好,让我深深怀念舟曲家家户户飘散的艾草的味道。
据说,艾草,驱邪避灾,守护安康。
买卖艾草是端午节独有的街市风景,从天蒙蒙亮开始到正午前,小城的街角路口处攒集流动着一波波男女老少。鲜湛湛的艾草,一丛一捆,或摆放在地上,或堆摞在背篓,或捏攥在行人手中。一种古雅的香气,带点清凉,带点苦涩,带点药味,氤氲在大街小巷。
以前,我家水池旁就是一小片艾草地。初春,羽状深裂的卵形叶片抽出来,一面深绿一面灰绿,被盖着细细的灰白软毛,像在地上摊开一块青绒毯子。艾草一天天长高,筷子一般粗的茎是灰青的,从根到尖都有青青的花形叶片互生装扮,很是漂亮挺拔。起初,这些艾草是专为过端午种的,端午这天的早晨,收割了来,接下来近一个月就在我们的厅堂、卧室、厨房、门框上、窗缝里,安静地站岗。到了六月初六,奶奶会把干枯的艾草叶收放到袋子里,经常拿来泡脚驱风湿,爷爷会用它做成捻子,给奶奶艾灸。后来几年,这几丛艾草迅速蔓延扩张,便将大半个院子都占了去,以致于在端午前院子里除了一片艾草青青外,再没有其他的花草可以欣赏了。
家家户户插艾草的习俗,把端午的俊俏样子勾活了,端午的清爽味道调出来了,也是这样子和这味道,这普通百姓认真对待节日的方式,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美好可造可待可守。
佩 香 包
年前家里卫生大扫除,在老檀桌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串小时候戴过的香包——一颗红的辣椒,一颗绿的,一只金黄的南瓜,一个大脑袋长尾巴的猴娃娃,布面泛黄,丝线穗坠子已经旧得没了光泽,却愈发可爱亲切得紧了。
从我记事起到上小学前的几年,每逢端午,娘就要把这串香包给我戴上。最好玩的是穿背背衣的时候,香包挂在身后,我就一整天闲不住的跑跑跳跳,不停歇地试它们的存在,也是为了趁机向周围的人炫耀。如今已有好多年没有收到过送出过佩戴过把玩过端午的香包了。长大了,再戴香包过节,不免有些难为情,但是内心深处是很想继续留住这种仪式的,无奈岁数是一天天大了去,做香包的手艺却是一点也没有的。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就有些惭愧和惆怅,到得如今心钝手拙如我,都不会做一件像样的香包出来,确实是少了些对节日的敬意和况味。
中午,路过街市,看到货架上挂着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包,有大人在给小孩买,有结伴的情侣在买,也有单个的年轻男女在货摊前流连,来来往往的顾客,随时都在提醒和翻活端午的意味。
选一个日子,用一种方式让它在普通里活出不普通的样子,这就是节日。节日的生命力,就来自于我们普通人对节日仪式普通的坚持,甚至淡了渊源,远了典故,只留下明明白白节日的精气神。
百锁、圈圈馍、艾草、香包,还有更多有关一个人一个家一城人的端午细节,绵绵不绝是端午的故事,是小城的心情,是生活的样子。
我们蘸着远远近近的记忆,舔着真真切切柴米油盐的日子,庆祝节日,认真生活!
诗文作者:潺 月,现供职于甘南州合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