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走进中国楹联文化县 “川陇钥匙”打开幸福大门

发布时间:2017-11-22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西部商报网讯(记者雷亚徽)花开新舟曲,藏乡小江南。11月18日,是甘肃省委网信办组织策划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网络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天水陇南甘南线采访团的第六天行程,当日下午,记者团结束陇南文县碧口镇的采访后立即出发,驱车200多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于当晚7时许安全赶到了甘南舟曲新县城,第二天一大早便开始展开采访工作,所有的记者都迫不及待想要深入舟曲人家,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笔触,告诉外面所有关心舟曲发展的人们,这座被称为“川陇钥匙”的中国楹联文化县已经打开了幸福的大门。

 

【不屈舟曲一路坚韧从悲壮走向豪迈】

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和川甘陕三省交界处,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和长江水源涵养区、补给区。

近年来,舟曲接连经受了“5·12”和“8·8”两次特大自然灾害。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就位于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冲击口与白龙江堰塞湖的交汇处。

11月19日下午,记者团参观了该纪念馆,站在白龙江畔看着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述,尤其耳边响起那首《舟曲的孩子不落泪》时,在场的好几位记者忍不住纷纷落泪。“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惊心的瞬间,心情特别沉重”,走出纪念馆,人民网记者白瑜说。。

“大灾不屈,抢险不惧,攻克艰难,矢志不渝”,面临严峻考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舟曲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抢险救灾精神,一手毫不动摇地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毫不动摇地抓扶贫开发,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中促进经济稳健增长,在强基础、兴产业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在抓法治、促长效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明责任、严执纪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有力推动了经济长足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舟曲各皂坝藏乡江南上的“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凭借这首诗,安徽桐城六尺巷成为了邻里礼让的典范,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距离安徽千里之遥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也有这么一条“六尺巷”,它便是巴藏乡前北山村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

巴藏乡是舟曲县的西大门,与迭部县的洛大乡相接壤,总土地面积110平方公里,全乡人口近5000人。群众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苗木、药材,劳务输转,特色养殖、设施农业为主。

11与19日,采访团也来到了藏乡江南上的“六尺巷”,走进了村民卓尼玛措的家里。一路上,记者也亲眼目睹了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感受到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热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感恩。“党的政策还是好,我们的房子都装修成了新的,外面的路也修的很好,应该感谢国家,感谢党。今年我的目标是买一辆新车”,在全村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间隙,村民刘军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道。

站在巴藏乡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村口,乡党委书记何明锋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皂坝村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特别是深挖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打造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石头建筑,形成了集中白龙江上游藏羌民族建筑特征的“石头文化”。在村道两边栽植了大量的茶花、葡萄等花卉树木,体现美化亮化;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对各级在各皂坝村投入的涉农项目资金,全部整合后再统筹集中安排,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大盘子中捆绑使用,先后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049.85万元,实施了一批惠民生、增福祉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对76户农户住房进行了特色化改造,层层石块、片片红瓦,旧屋展出新颜。在曾经堆放垃圾和农家肥的犄角旮旯,修建凉亭3座、秋千1座、长廊1座共22米,种植花草266平方米、名贵树木200余株,形成了特色小景观。硬化村内道路3360平方米、停车场667平方米,硬化拓宽村内巷道6条,构成了“三纵三横”的主干道,实现了村内道路户户相连,家家基本可以通小车。修建村庄大门1座、消防水池2座,设立村庄标识牌1个,村庄整体面貌大幅改善。

依托各皂坝独特的自然条件,围绕舟曲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富民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实际,整合各方面产业项目资金,引导扶持群众发展以经济林果业、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和庭院经济为主的富民增收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引导群众种植优质改良品种核桃达8800余株200余亩,生长出的核桃作为舟曲核桃的代表,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保护。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新建樱桃基地60亩,育苗500多亩。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等区域栽种苹果、梨、石榴、葡萄等林果树木,逐渐形成了特色的庭院经济。

【曲瓦乡城马村岭儿坝舟曲崛起的又一座生态文明小康村】

舟曲县是甘肃第一个“中国楹联文化县”,其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历史悠久,气候温和,有“不二扬州”,“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誉,有名声远扬的元宵节楹联灯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创作、书写、悬贴楹联已成为舟曲人民千余年来的一种风俗习惯。

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岭儿坝,正是这样一个依托原有的“石文化”,以打造楹联文化旅游村为契机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9月19日,跟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网络媒体大型采访团走进马村岭儿坝,记者看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利用石头、瓦片精心打造的新房子。曲瓦乡党委书记谢江波告诉西部商报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都谆谆教诲各地各级领导,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也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岭儿坝村民建房子时保持了原来石头墙,灰文化,用的瓦片、石头、砖块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将建设成果和环境卫生整治紧密结合,通过村“两委”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宣传引导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叠被子、照镜子、擦窗子、铲台子、抹柜子、刷墙子、清院子、改房子、争面子”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为习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城马村岭坝组位于曲瓦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3.5公里,属舟曲县“8.8”特大山洪2016年建设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全组分瓦窑和坪上两个片区,共有农户87户343人,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转、特色种植为主,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05元。

2016年曲瓦乡把培育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按照“群众自愿、政策扶持、政府引导、技术指导”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截至目前,曲瓦乡共种植羊肚菌82.6亩,其中在岭坝组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富民产业培育,打造了30余亩连片大棚,示范基地采用“示范点+农户+技术员”的形式,通过乡上统一管理指导,吸纳群众分区经营的管理模式,为全乡精准脱贫、农民增收探索了一条致富道路。  

近年来,曲瓦乡始终把羊肚菌产业作为一项促农增收的特色产业,又在19个乡镇推广种植羊肚菌356亩1068座大棚,预计产值达1000多万元。成功试种了羊肚菌反季节种植,比正常出菇提前了40天左右,2016年成立了舟曲县食用菌推广办公室,建立了甘南舟曲天河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天河1号”和“天河2号”菌种,目前,舟曲是全省第一个在县级层面大力推广羊肚菌种植的县份。

从近几年种植情况来看,亩产羊肚菌干品大概在45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80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3.6万元,除去菌种遮阳网喷灌等费用,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下一步,舟曲还将把培育壮大羊肚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把羊肚菌产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


上一条:舟曲县城关镇以特色产业为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一条:舟曲县“五新”模式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实效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