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丨甘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9-01 09:13:54 来源: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十年来,甘南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全州精准聚焦“五大生态”,着力构建“十大环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性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建设现代化新甘南的基础更加坚实

雪域高原,钟灵毓秀。

如诗如画的广袤草原为甘南发展奠定了生态主基调,奔流不息的“一江三河”为甘南发展注入了鲜活源动力,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为甘南发展开辟了产业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踔厉奋发,接续奋斗,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培育,全面落实惠民利民工作,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农业农村步入快速轨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村,一栋栋极具藏族建筑特色的院落整齐排列在公路两旁,新建的帐篷营地“镶嵌”其间。在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等一系列富民举措的实施中,这个昔日的省级深度贫困村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中所描述的草原风光引人遐想。黑力宁巴村位于夏河草原西南部,广袤的天然草场不仅给游客提供了如诗般的意境,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9年,夏河县挖掘草原风光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旅游样板村,同时结合“三变”改革,通过合作社带动、入股龙头企业享受分红等多种形式,确保群众增收。“旅游营地里的黑牦牛帐篷是当地牧民纯手工制作,帐篷内的摆设、用具,也尽量还原牧民生活原貌。”阿木去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游客在饱览草原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骑马、射箭、篝火等乐趣,打造旅游目的地。2021年,黑力宁巴村农牧民户旅游分红均达1000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致富路越走越宽阔。近年来,甘南投入政策性资金163.36亿元、帮扶资金23.5亿元、扶贫小额信贷14.67亿元,一大批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的项目落地见效,所有建制村和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农牧村所有危房全面消除,安全饮水全部达标,控辍保学成果持续巩固,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3.9万户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30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站在自家崭新的“小洋楼”前,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村民杨尕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以前我们住在庙花山上,劳力有限、交通不便,一年忙到头收入也就三、四千元。”杨尕兰说,从山旮旯里的土坯房搬出来,住进了小洋楼,好日子开始了,去年,我家的农家乐收入达6万多元。庙花山村只是甘南易地搬迁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整齐美观的新房,平坦宽阔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地,漂亮大气的广场……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小区格外引人注目,已成为甘南青山绿水间一道道独特风景。甘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贫困户对政策落实和扶贫成果的满意度均为100%,全国仅此一家。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和“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行动,累计投资167.3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农牧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极大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稳定效益、示范效益持续释放,成为率先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被国家列为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唯一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农牧村改厕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树立为先进典型,全州16个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位居全省第一。

一排排功能配套的新居,点缀在甘南州的青山绿水间;一支支党员服务队伍,穿梭于搬迁社区的党建活动中心;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活跃在生态旅游产业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在美丽的新家园,构成一幅幅和谐壮美的生动画卷,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农牧民群众的新生活和新气象。

生态保护筑牢绿色屏障

生态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国家兴。

“环境卫生大整治”到“环境革命”,从“全域旅游无垃圾”到“五无甘南”“十有家园”,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无不体现了75万甘南儿女躬身而行的智慧力量和辛勤付出。

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河湖长、林长、田长等制度全面落实,实施了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明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4月,甘南州全面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玛曲县启动。主题实践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战略定位,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标本兼治,州县统筹、聚力联动,全面打响生态治理修复攻坚战,高质高效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域有绿色的生态家园。玛曲县尼玛镇干部仁增道吉说:“作为玛曲县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很荣幸能够参与今年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守护好玛曲的蓝天碧水,保护好玛曲的生态环境,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争做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的参与者、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者、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者、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甘南强有力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一大批涉及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1年减畜196万个羊单位,草畜平衡基本实现。颁布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目标,创造了“美丽战胜贫困”的甘南样本。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全面打造“五无甘南”,乡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推开,“白色污染”问题有效解决,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农药彻底退出甘南市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全省乡村治理现场推进会在我州成功召开,甘南经验推向全国。合作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卓尼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和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合作、迭部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的卓尼县,以绿色种植谋划绿色发展,擦亮生态招牌,筑牢绿色基底,绿色“无公害”让生活在洮河岸边的卓尼人第一次尝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甜头。

“我家今年种地用的全部是有机肥料,这个绿色有机药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卖出去的价格也会很不错。”正在种植当归的村民才让欣喜地说道。“我们种大棚用的一直是农家肥,从去年又用了有机肥,辣椒、西红柿、黄瓜在市场上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了。”卓尼县纳浪镇蔬菜大棚种植人员张晓梅说。

保护和发展,有机统一,一举两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让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为甘南农牧民增加了收入。

项目建设夯实基础支撑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项目建设,历来是甘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塔吊高耸、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在甘南的每一个建设工地,都是一片繁忙景象,施工人员不分昼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在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中,甘南实行“挂图作战”,形成了“领导责任体系健全、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工程进度计划有序”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甘南始终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引擎”,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甘南州境内,王夏高速基本建成,卓合高速加快推进,玛曲至久治、峰迭至代古寺等7条公路和木耳至大峪沟、水地至拉尕山等4条景区公路建成通车,全州公路总里程由7705公里提升到8548公里。兰合铁路即将全线开工,西成铁路甘青隧道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甘南的房子越来越新了,甘南的道路越来越宽阔了,甘南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了。”合作市民才让扎西说,“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发展成果让我们大家共享,我感觉在甘南生活确实很幸福。”才让扎西口中的社会发展成果,就是近年来项目建设的结果。

黄河玛曲段防洪治理等一批流域治理工程全面建成,河道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引洮入潭、引洮济合工程竣工投运。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基本完成,网架结构更趋完善,电力供应安全稳定。5G通信网络实现县市城区全覆盖,大数据应用融入百姓生活。实施给排水、供暖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96个,改造棚户区5.4万套、老旧小区9157户,城镇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一县市一园区”布局落地,合作生态产业园聚合效应初步显现。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资近百亿元,实施项目227个,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的甘南,在重大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整洁有序,乡村美丽宜居,道路平整宽阔……甘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甘南已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培育厚植竞争优势

蓝天悠悠,白云舒卷游走。牧草青青,风吹草低见牛羊。悠然怡人的甘南草原美景让人沉醉。

无人机航拍镜头下,尕秀村帐篷城108顶大小各异的帐篷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组成了莲花图案,镶嵌在秀美的草原上。品藏餐、唱藏歌、跳锅庄,游客和牧民热情互动,帐篷内外也是好生热闹……

近年来,甘南州将旅游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转型跨越的有效切入点,富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坚持挖掘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连续5年的“井喷式”增长。

近年来,甘南启动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17个文化旅游标杆村和103个全域旅游专业村星罗棋布,3000多家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遍地开花,博峪、尕秀、香告、谢协、高吉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8条精品旅游风情线,新创郎木寺、尕秀、扎尕那、阿万仓4个4A级景区,A级以上景区达到35个。“一会一节”开幕式、香巴拉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各类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攀升,今年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大关,世界旅游联盟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我州独占3席,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藏医康养、数据信息、通道物流、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多点布局,产业关联度、融合度逐步提升。

“把草原当作背景来烘托,把村庄当作风景来打造,把庭院当作盆景来培育。”尕秀村迅速完善了硬化道路、整村亮化工程,建设了村史博物馆、文化广场、光纤网络、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牧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子越来越美,来尕秀观光歇脚的游客也多了起来,牧民们也纷纷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如今,尕秀村已发展成为甘南州首个村级4A级旅游景区。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甘南在做强做大旅游业的同时,其他新兴产业也在发展壮大。

甘南进一步培育壮大“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科学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推广适宜畜种技术,扩大牦牛、藏羊繁育核心群数量,高标准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示范点,各类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1%、45%、42%。农牧民补助奖励和农业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兑现补奖资金14.54亿元、承保资金9.13亿元。特色种植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5.6万亩,藏中药材、高原夏菜、食用菌走俏国内外市场。着力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华羚、燎原、雪顿、百草等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扶持“专精特新”企业7家,培育“五有”专业合作社2388家,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社141个。实施品牌战略,“三品一标”认证205个,甘南牦牛、甘南藏羊等21个品牌入选“甘味”目录,“中国牦牛乳都”品牌享誉全国。工业效益总体向好,水电、黄金、水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稳步发展,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8家,增加值达到11.27亿元,利润总额达到5.1亿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甘南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切入点,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绿色有机特色产业,推动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转变。

惠民利民凝聚磅礴力量

春风化雨润民心,全心全意惠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疗保险日趋完善、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如今,甘南农牧民群众共享到更多社会改革发展的红利。一项项落地开花的民生工程,提升了百姓幸福生活的指数。

甘南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门办理”全面实现,群众企业办事更加便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市场主体由2.57万户增长到5.33万户,累计减税降费20.8亿元。农业农村、医疗卫生、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医疗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部取消,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报等好政策全面落实。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5%,城镇职工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救助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较好实现困有所依、难有所助、孤有所养。

“我患有慢性病,以前总是去西安就诊,这两年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病了。现在,不管从环境、服务态度还是医疗水平,县上的医院都能满足需求。”谈及自己的就诊经历,临潭县城关镇郊口村马海清大爷满意地说。

“多亏了新农合,让我们家走出了困境。”临潭县新城镇张尕梅曾经因病花去5万多元,新农合政策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新农合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是甘南州落实惠民利民政策的真实写照。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红利全民共享。甘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兰州新区甘南实验中学建设进展顺利,学前教育多元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目标,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稳步推进,大力落实“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减负增效。省州93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实施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3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5项,取得国家专利485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州博物馆完成主体,拉卜楞寺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如期完成,农牧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选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一个囊括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公益性重点项目在碌曲县体育场旁落成。如今,碌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馆”不仅是县城文化的地标建筑,更成为很多居民学习休闲的必选之地。

72岁高龄的文墨爱好者扎西老人感慨地说:“县城‘三馆’位于县城中心,环境非常好,去一趟不仅方便,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对爱好文化的老年人来讲,实在是个大实惠!”这是甘南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州惠民利民工作的生动实践。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甘南州和8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示范县市,“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双拥共建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三项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科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舟曲县850户3495名群众有序搬迁兰州新区、入住新家。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食品药品、特种设备、消防等领域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南木特”藏戏为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大贡献。“南木特”藏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南木特”藏戏作为传统藏戏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本地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特色文化,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南木特”藏戏不仅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故事盛宴,更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为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全州上下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格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项项惠民利民成果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越来越高,幸福甘南底色越来越亮。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十年来,经过甘南人的不懈奋斗,草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全州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共享到社会发展成果最多的十年。十年来,甘南影响力、美誉度空前提升,各族干部群众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甘南州正迎着发展的激荡风雷,踏着时代的铿锵鼓点,再鼓干劲,再添激情,再求突破,再创辉煌,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上一条:州委督查组督导舟曲县“8+”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落实情况

下一条: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 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