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江南”绽新颜
——舟曲县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侧记
舟曲县土桥村文化长廊。
记者赵梅
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坚持“一村一品”分类施策,让群众监督工程质量,交出一笔明白账……这些都是舟曲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度,舟曲县在2015年成立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2016年选定了51个村落进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亮点纷呈。
边建边学边学边改
舟曲县在前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和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深入51个村庄,严格按照“965356”建设标准,逐项逐条与实际对比,广泛听取乡镇、村组、农户的意见,高度融合各方建议,科学编制建设方案。
舟曲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既紧扣建设标准,又深度融合当地地域特色,既保持了总体要求的整体统一,又彰显了地方特色。
在具体建设中,注重经验吸收借鉴,2015年先后多次组织乡镇、村组、施工单位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到陇南市康县、四川省广元市和郫县等地考察学习,吸收借鉴乡村建设先行地区的典型经验、先进理念,转化为推进本地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好思路、好举措。
与此同时,舟曲县选定巴藏乡等部分乡镇的村组进行试点,边建边学、边学边改,为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积累了经验。
一村一品彰显特色
舟曲县坚持“一村一品”的思路,按照“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模式分类施策。
在住房建设、风貌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舟曲县石头建筑文化,尤其是巴藏乡各皂坝村打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石板房,已成为S313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产业培育发展方面,以五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结合各村实际,差异化扶持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药材种植、土鸡土蜂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尤其是成功举办第一届大川葡萄节,展示了舟曲县独特的产业优势,实现品牌效应和群众增收双赢。
在文化旅游方面,舟曲县立足楹联文化、朝水文化、采花文化等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高质量打造了1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以展示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一月多节会”活动异彩纷呈,乡村旅游效益日益凸显。同时,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有利因素,统筹打造、聚合发力,实现同步融合发展。
党员表率树立标杆
舟曲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活动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锻炼培育干部队伍的重要载体,推行“三联制度”(县级领导干部联村、乡镇领导干部联片、乡镇一般干部联户),为各级干部主动参与村级发展规划制定、宣传党的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搭建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使干部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形成了在实践工作中检验干部、锻炼干部、发现干部的新机制。
同时,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舟曲县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作用,深入开展与建设活动相匹配的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等活动,党员率先参与到建设活动中投工投劳,起到了表率作用,树立了标杆。
强化监督确保质量
针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起点高、标准要求严、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等特点,舟曲县坚持把工程质量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生命线”来抓,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督查,汇聚各方力量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通过“三道关口”消除源头隐患,严把施工单位准入关、项目承包关、监理单位监督关,督促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理责任,坚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材料质量、施工质量过关,有效消除了建设环节的工程质量隐患。
同时,以业务督查常态化、专项督查多元化、随机督查随时化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乡镇和村组定期公示公开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投入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选出村民担任项目质量监督员,随时随地进行督查,确保工程质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县级专项督查13次、月督查8次、突击督查40余次、各类检查30余次,下发月督查通报5次。
向群众交一笔“明白账”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舟曲县以“五项承诺”靠实质量责任。与各乡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分别签订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质量承诺书和安全生产承诺书,以及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三个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靠实了项目建设各环节负责人的质量责任。同时,制定并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坚持“三项坚持”保障资金安全。坚持归口监管,整合资金由主管单位归口监管,在原渠道不变的基础上,统筹整合使用,放大资金聚合效应。坚持定期公示,各乡镇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制度,遵守财务管理规定,建立了资金使用明细台账,定期在村组和乡镇政务公开栏公示资金投入使用明细情况,切实做到了账务明了可查、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坚持计资记劳,制定了详细的筹资投劳统计明细表,指定专人专项负责,把群众投入的每一笔资金都计算进去,参加的每一次劳动都有记录,严格按照同期工价计入总投资,向群众交上了一本“明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