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国学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关于舟曲历史的一些问题

发布时间:2017-07-12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为了来舟曲开会,临时翻阅了一些手头上的资料,以便了解舟曲的历史。结果就掉进去了,一时出不来。现在只好谈几个不连贯问题,请大家批评。

一、羌道设县的时间及城址

    一般来说,今舟曲在明清叫西固,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叫羌道。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羌道县。本注曰:“水经云: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颜师古注: “水经云:羌水出羌中参谷。”

    《大清一统志》陕西阶州直隶州“古迹”有“羌道废县” “在州境西固城西北,汉置,属陇西郡,后汉属武都郡。

    《巩昌府志·沿革》:“西固所在郡(陇西)南四百里,古白马氐地。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征西入叠州,置武都郡,即本所城。”

    以上记载有些是不准确的。《一统志》《巩昌府志》说羌道是汉县,而且与李广有关。羌道既不是“汉置”,也与李广无关。《汉书·高后纪》记载: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从前202年开始,汉高帝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在位七年,高后吕雉在位八年。高后二年为前186年,羌道发生地震。当时汉朝初建,百废待兴,不可能对边地行政建置进行调整,汉承秦制,说明羌道为秦县,属陇西郡。羌道、武都道同时“山崩”,说明武都道是秦县。武都道治今西和洛谷,这一点没有不同意见。

    羌道的治地,现今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白龙江沿岸今舟曲县西北,一种意见认为在今宕昌城关镇。认为在舟曲县的,古代就是《大清一统志》。该书甘肃阶州“古迹”有“羌道废县”:  “在州境西固城西北。魏书地形志:武都郡石门县有羌道城。”北魏南秦州武都郡和河州临洮郡,均辖有石门县。而有羌道城的石门县,属南秦州武都郡石门县。北魏武都郡石门县,治今陇南市武都区石门乡。而西固城即今舟曲县城关镇,西固城西北的汉羌道县,则在今舟曲县城关镇以上白龙江沿岸。《舟曲县志》第五章文物胜迹”第三节古城堡寨”有西寨城”条:

位舟曲西北坪定乡西2公里台地北,疑此城汉代羌道治所……面积约30600平方米。东依山崖,西、南临险沟,北靠丘。遗址大部废弃,残高9米,北土墙存夹棍眼。城中有内城遗迹。出土粗泥质灰陶罐及秦“半两”铜币。遗址东南角外墩台遗址亦出现绳纹灰陶残片及秦半两铜币。古城筑于秦。

 《甘肃文物地图册》亦有“羌道故城”条:

羌道故城(坪定乡西寨村  -  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50米。尚存西墙北段、北墙、东墙,墙垣总殘长420余米。墙体夯筑,基宽7米,顶宽35米,残高6~8米,夯层厚0.11~0.15米,夯层中夹粗、细不均的横木,间距约0.17~0.6米。……城周有大量汉墓群。据考应为西汉羌道县故址。

    另外,有坪定墓群:

    坪定墓群(坪定乡东南50米  汉代)面积约3000平方米。暴露有土坑墓数座,出土有泥质灰陶碗、罐、盆及半两、五铢钱等。

由引文看,《舟曲县志》说坪定乡西寨城发现了“秦‘半两’铜币”,《文物地图集》说发现有“半两、五铢钱等”,就证明了羌道是秦县。

    “县有蛮夷曰道”,羌道是秦在今甘肃甘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一个民族县。

    说羌道不在舟曲而在宕昌的,是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陈启生。他是宕昌人,对陇南市的历史,他写过两本书,一本是《陇南历史概述》,一本是《宕昌历史研究》。在《宕昌历史研究》中,他多角度的研究了宕昌的历史,认为宕昌国国都在宕昌县城关镇旧城,宕昌县的得名,就是因为宕昌国国都在此。而羌道的少数民族就是宕昌羌。对此我们就不再说了,请大家去看他的著作。

    二、关于沓中屯田

自羌道建置后,汉代沿置。三国时期,今陇南市是由蜀汉政权控制,是蜀汉与曹魏争夺的重要地区。蜀汉要恢复汉室,必定要从汉中出发,或穿过秦岭,攻占关中;或出陇南攻占陇右,再东向关中。而曹魏要统一全国,也要从以上通道进军汉中、巴蜀。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就是与曹魏争夺陇右的战争,诸葛亮是失败了,并在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的北伐途中去世。

   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为北伐作了长时间的准备。从建兴十二年到延熙十年(247年)的十四年中,他在蜀汉政权中,从司马、镇西大将军升到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掌握了蜀汉朝政,才开始实现他继承诸葛亮北伐遗愿的行动。虽然如此,他在军事上仍然受到费祎的牵制。“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死,他才真正开始北伐。

    延熙十六年夏,姜维从陇南出洛门,围南安(今武山县鸳鸯镇一带),与魏雍州刺史陈泰战。后因“粮尽退还”。

十七年,他帅军复出陇右,曹魏代理狄道县长投降,维进围襄武(今陇西县),斩首破敌,打败魏军;乘胜拔河关(今青海同仁一带)、狄道(今甘肃临洮)、临洮(今岷县)三县民而还。

十八年,又与夏侯霸俱出狄道,打败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数万人。王经退保狄道,维进围之。陈泰救援狄道。维退回钟提(今临洮县西南)。

    十九年,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出武都,“期会上邽”。胡济失期,维被邓艾破于段谷(今天水市西南),死者甚众。这次败仗,致使“陇已西亦骚动不宁”。

    二十年,诸葛诞反于淮南。曹魏调关中兵镇压。维趁机以数万兵出骆谷(秦岭中通道,今陕西周至县西南),相持于芒水(今周至县黑河)。魏军数挑战,蜀军不应。曹魏镇压了诸葛诞,景耀元年(258年),姜维退兵。

景耀五年(262年)冬十月,姜维出兵侯和(今甘肃临潭县新城镇),为魏邓艾所破,还往沓中。其时蜀汉内部矛盾严重,“黄皓专权于内,与右大将军闫宇勾结,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华阳国志》记载其事曰:

    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词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历史上有姜维屯田沓中之说,根据就是这条记载。沓中,《读史方舆纪要》洮州卫“沓中戍,在卫西。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在洮水之西),败绩,退往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吐谷浑部内有黄沙,周数百里,因号沙洲。’”漒即强台山,就是西倾山。“沙、漒之地”在黄河以南。引文中沓中还与甘松相连。北朝宕昌国归附北魏,北魏曾封其国王为宕昌王,封其子为甘松侯,说明甘松在白龙江上游,《读史方舆纪要》认为甘松在洮水之西,不确,当在洮水之南。所谓沓中屯田,是因为从诸葛亮北伐以来,大批蜀军长途攻魏,蜀国全国不过100万人,国力有限,后勤供应始终是一大困难,还要翻越崎岖峻险的秦岭,进行北伐。从陇南进军到洮水流域,距离比翻越秦岭更长更困难,能在舟曲屯田,对解决军队供应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景耀五年冬姜维退到沓中;景耀六年夏五月,曹魏发动了灭蜀的战争,钟会部出兵向骆谷,邓艾部兵向沓中。姜维在沓中被邓艾部“所摧,还往阴平(今甘肃文县)”;钟会在汉中的胜利,又遣兵向关口(今陕西勉县西黑河入汉江处),围堵维回蜀的归路。维又保卫剑阁。然而魏军从阴平走山路,进入四川盆地,十月攻下成都,蜀汉灭亡。所以,姜维前一年冬天到沓中,次年五月又离开沓中,所谓的沓中屯田,或者仅仅开了个头,如此而已。

    三、怀道  宕昌  宕昌故城

    历史上有宕昌国,是宕昌羌人所建,其中心区大致疆在今舟曲、宕昌一带。宕昌羌世代为酋帅的是梁氏。到梁时因得众心,自称为王。其孙叫梁忽,于北魏太武帝(424~451年在位)初,派他的儿子弥黄,奉表求内附。太武帝对其嘉奖,拜梁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弥忽死,其孙彪子立。彪子死,其子弥治立,但彪子的弟弟羊子,在吐谷浑的支持下与弥治争位。弥治向北魏请救,献文帝派兵救之,弥治巩固了王位。孝文帝(471—499年)时,宕昌王遣使表贡朱砂、雌黄、白石胆各100斤。此后岁以为常。北周时,宕昌联合吐谷浑骚扰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正月,周武帝遂派兵灭亡了宕昌国。宕昌国存在了一百二三十年。

    下面依据《隋史·地理志》和新、旧《唐书·地理志》,叙述北周、隋、唐在原宕昌国中心地域设置的州(郡)、县。

    宕昌国被灭后,北周于其地置宕州总管府。宕州总管府辖宕昌郡和甘松郡。宕昌郡领阳宕、良恭2县,甘松郡领怀道、和戎2县。宕州总管府、甘松郡治怀道县,宕昌郡治阳宕县。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宕州总管府为宕州。开皇初又废宕昌郡和怀道郡,十八年,又省阳宕县入良恭县。隋宕州辖3县:良恭、怀道、和戎县,州治怀道县。隋炀帝大业(605—617年)初,改宕州为宕昌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宕昌郡为宕州,领怀道、良恭、和戎县3县。贞观三年(629年),省和戎县入怀道县。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宕州。原宕昌国境内还有两个与行政建置无关的城,《元和郡县志》记有怀道县东52里交河戍的“宕昌故城”和《水经·羌水注》条的“宕昌城”。由于《水经注》文涉及到一条河和一座城,所以先引述其文于下: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

又东南径武街城西南,又东南径葭芦城西……羌水又径葭芦城南……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以上涉及的地名,有今舟曲、宕昌县境的宕州、甘松郡、宕昌郡、怀道县、阳宕县、良恭县、和戎县、以及宕昌城、宕昌故城,这里对这些城试作分析。

    1.宕昌城

    《水经注》记的羌水,源于参狼谷,经过500里而流经汉代的“羌道”、北朝的“宕昌城”、“宕婆川城”(今甘肃宕昌县两河口乡附近)、“武阶城”(即阶州城,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附近)、  “葭芦城”(今武都区东南)、“桥头”(今陇南市文县碧口镇附近)  “白水”即今白水江来会,进入四川省境。羌水只能是今白龙江。反对这一说法的陈启生。他认为《水经注》记载的羌水,是今天的岷江;而今天的白龙江,古代叫桓水;所以,羌水流经的“宕昌城”,在今天宕昌县城关镇。

    今天的白龙江古代叫桓水的这个说法,不是郦道元的意思,因为郦在《水经注》卷36专门记有“桓水”;同时,陈主张羌水即今天的岷江。这条发源于今岷县南分水岭或岷山的河,《水经注》没有记载,同时从它的源头到今宕昌县城关镇的距离,最多六七十公里(从岷县到宕昌县的公路里程是73公里),与《水经注》的500余里相差甚远。所以它流经的“宕昌城”,只能在今迭部、舟曲县境。然迭部距离羌水源头不够500余里,所以“宕昌城”在今舟曲县境,是参狼羌的活动区,与行政建置无关。《汉书地理志》认为羌水“出陇西羌道”,是准确的,科学地表述或者是羌水流经羌道,并不发源于羌道。

    2.“宕昌故城”

    白龙江上游是参狼羌活动的地区。参狼羌酋被北魏封为宕昌王,于是宕昌建国,其都城就是这个“宕昌故城”。宕昌国灭亡后,它的都城很可能被废弃,所以唐代人称之为“宕昌故城”。它在怀道县东52里。确定了北周怀道县的位置,它的位置才能确定。在唐代防御吐蕃的斗争中,“宕昌故城”被改造成为“交河戍”。它很可能与现今宕昌县城关镇有渊源,惜无资料说明。

    3.怀道县

    怀道县是周、隋宕州总管府、甘松郡的治所,也是唐宕州的治所。《北周地理志》陇右宕州甘松郡怀道县条曰:“怀道,今甘肃舟曲县西北白龙江北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怀道县条:  “北周天和元年置,治所在甘肃岩(按:当为“宕”之误)昌县西南。唐贞观元年移治今舟曲县西北,广德后废。”关于怀道县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从有关记载中得到一些信息。《元和郡县志》陇右道宕州的“八到”:“东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叠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扶州四百里。北至岷州三百八十里(按:《大清一统志》记怀道县“北至岷州一百八十里”,误)。”看现今地图,以舟曲为中心,舟曲至武都的距离,稍短于舟曲至迭部的距离,这说明怀道县治在舟曲西北不远处;同时,舟曲与今岷县的距离,唐里为380里,而现今的公路里程为141公里(舟曲至宕昌74公里,宕昌至岷县73公里)。现代公路取直线,里距比古代为短。岷州至宕州380唐里,说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将唐代宕州定位于今宕昌县城关镇的说法不足取,北周以来的怀道县一直在舟曲境内。前面说过:确定了怀道县的位置,“宕昌故城”的位置才能确定”,所以“宕昌故城”的位置,在怀道县东52里,大致在今宕昌县西,或者就在宕昌县城关镇不远处。

    4.阳宕

    阳宕县,是宕昌郡的治所。《北周地理志》陇右宕州宕昌郡阳宕县条曰:“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周置。隋书地理志:良恭,后周置,初曰阳宕,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据此,北周阳宕县,为宕昌郡治,隋开皇十八年改名为良恭县。其位置,《元和郡县志》陇右道宕州良恭县条说:“西南至(宕)州二百一十里”,这是说良恭县距宕州(即怀道县)的里距为唐里210里。从今舟曲县至宕昌县公路里程为74公里,则隋唐良恭县治当在今宕昌县城关镇以东,《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陇右道东部”图就是这样标良恭县的。但《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岷州卫既记有卫东南113里的阳宕城,也记有卫南120里的宕州城,而且说“唐始移宕州治此”。本来开皇十八年改阳宕为良恭县,史载明确,此后就不存在阳宕县。而《纪要》却将宕州城与阳宕城并列,使问题陷于混乱状态。开皇十八年废阳宕县后,宕州、宕昌郡的治所,在今宕昌县境内只能是良恭县。

    5.良恭县

    北周置阳宕县,属宕州、宕昌郡。隋开皇十八年改阳宕县为良恭县。其位置,《大清一统志》巩昌府“古迹”有良恭废县,“在岷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元和郡县志》陇右道宕州良恭县条说:“西南至(宕)州二百一十里”,这是说良恭县距宕州(治怀道县)的里距为唐里210里。从岷州东南130里的良恭县,向西210唐里,就到了今舟曲县境。《元和郡县志》陇右道宕州怀道县有良恭山,“在县北四十里。出雌黄。”怀道县在白龙江流域,良恭山或在宕昌、舟曲两县之间,与良恭县无关。

    6.和戎县

    和戎县北周置。《北周地理志》陇右宕州宕昌郡有和戎县条:“北周置。隋书地理志:和戎,后周置。有良恭山。按元和郡县志:良恭山,在怀道县北四十里。是和戎县当亦在唐怀道县西北境。”唐贞观年间和戎县废入怀道县。按:北周甘松郡辖和戎县,唐贞观年间废和戎入怀道,《北周地理志》说县在怀道县西北境是可信的,亦即在今舟曲县西北以远白龙江沿岸。

    以上关于宕昌国灭亡后北周、隋、唐在其境内的行政建置说明,今舟曲县境一直设置的是甘松郡、怀道县、和戎县。而宕昌郡、阳宕县等设置以及与宕昌国有关的“宕昌故城”,与舟曲县无关。

    四、西固县、舟曲县的成立

    唐宕州,乾元(758—759年)以后被吐蕃攻占300余年。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开边,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征以岷州降,于其地置宕昌砦,属岷州。舟曲县境无行政建置。有学者指出,北宋自熙河之役后,舟曲之上半部划归岷州辖区,下半部属阶州福津县管辖,境内有三寨、一堡、一关,即峰帖硖寨、武坪寨、沙滩寨,固城堡、坪定关。南宋属利州西路。绍兴二十年(1150年),福津县修建西固城,是历史上有关西固城的最早记载。西固城原名故城镇,因在福津县之西,故名西固城。开禧三年(1207年)西固城归金。至正三年(1343年),元政府派汪完者帖木儿元帅镇守其城,并置西固汉番军民上千户所。洪武十三年(1380年)千户姚富降明,改为西固城守御千户所,岷州卫。清初改置西固城守御千总;乾隆元年(1736年)设西固分州,置州同,属阶州。民国二年,改西固分州为西固县。

    1949年12月西固县解放。1954年,西固县迁宕昌,原西固县和岷县、武都县部分地区成立舟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4月,舟曲行政委员会改为舟曲县。舟曲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

    巩昌府志:元至元二年,以元帅汪鄂勒哲特穆尔守其地。二十六年,设西固千户所。汪鄂勒哲特穆尔指出,旧作汪完者帖木儿,今改。”明洪武四年,徐达兵至,千户韩文率众归附,改守御千户所,岷州卫防御,设守备;又分阶州州同理民事焉,编户四里。明统志:西固城千户所,在岷州卫南。西固城即今舟曲县城关镇,汉羌道县在其西北,则在今舟曲县城关镇以上白龙江沿岸。

《巩昌府志。沿革》:“西固所在郡南四百里,古白马氐地。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征西入叠州,置武都郡,即本所城,唐宋以来俱为汉阳南境。元至元三年以元帅汪完者帖木儿守其地。二十六年设西固千户所(女真语猛安即千夫长的汉译,统谋克即百夫长)。元沿置。明洪武四年徐达兵至,千户韩文帅众归附,改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防御守备,又分阶州州同理民事焉,编户四里。对设置同知,编民为里,《甘肃通志>卷三“建置”曰: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守御所,归并阶州州同管辖。番人慕化,编里为民,设抚夷同知,巩昌府。清朝的设置同知和编民为里,使之在脱离部落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刘光华

 

责编:孙振才    审批:李兵

    

上一条:州政府督查我县依法行政工作

下一条:第二十三届兰洽会甘南代表团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个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