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舟曲要闻 > 正文

【新华社记者舟曲回访手记】一碗豆腐知冷暖

发布时间:2017-08-09 00:00:00 来源: 舟曲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 点击:

  在“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7年之后,记者再访舟曲。清晨起床,闻香而动。小城的一天,是从一碗热豆腐开始的。

  这热豆腐又分软豆腐和硬豆腐。软豆腐其实是一碗泼了辣子的豆花,吃一口爽滑可口,豆味十足。硬豆腐则是泼了辣子的豆腐块,据说口感更佳,记者还未吃到,因为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据说,舟曲的热豆腐口感独特,是因为加工时要用当地的泉水。在舟曲县城的南街口上,有个热豆腐摊子,名气很大。老板李永平几乎每天都要爬山好几趟,每趟走三四里山路去背泉水。舟曲人称这眼山泉的水为“硝水”。

  舟曲有着与济南一样的美称:泉城。相传舟曲县城有99眼泉,比济南还多。如今,县城还有10多眼泉,最大的泉叫莲花池。如今这里泉水涌动,不时可见百姓打水、洗菜。

  泉城、热豆腐、众多的山货与市井味十足的生活场景,是舟曲的“本色”。7年前,舟曲人的惯常生活却被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打破。而世界知道舟曲,也是因为泥石流。

  2010年8月8日,一场特大暴雨之后,180万立方米黏性泥石流从舟曲县城北部的三眼峪、罗家峪涌出,堵塞白龙江上的瓦厂桥形成堰塞体,水位急剧上涨,淤泥抬升河道,江水倒灌进城,县城邻江繁华街道顿成汪洋。许多鲜活的生命被突如其来的灾害吞噬。在灾区,处处是生离死别、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谁还有心思惦记舌尖上的体验?灾后最初几天,舟曲县城因泥石路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体而交通不畅。当时,记者对舟曲印象最深的食物是煮洋芋。那是一个小如拳头的洋芋,有的还发涩。

  7年后,舟曲重生。山货琳琅满目,市井气息如故。县城更加繁华喧闹。

  李永平一家起早贪黑,奋斗7年,除了打理好自家原本就有的小院,又在南街口一个小区买了一套楼房。新房位于15层,下临白龙江,视野比较开阔。李永平忙完生意,习惯在阳台静坐,清泉煮茶,临窗而望。这是他一天最惬意的时刻。

  7年来,舟曲人更加珍爱生命,珍惜亲人,热爱生活。可是,经受大灾的人们要从巨大的创伤中抚平伤痛继续前行,这得有多么艰难,得有多么坚韧啊!记者走访多个舟曲家庭,他们有的做生意、开店,有的安享晚年,有的重新成家生子。

  说起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打算,大家有说有笑。但一不小心触碰到他们记忆的闸门,许多人就像触电一般,身体颤抖,眼眶突然涨红。李永平说,泥石流夺去了他的7位亲人的生命。灾后1个多月,他的老父亲也郁郁而终……

  大灾之后,舟曲在3年灾后重建中重生。据县外宣办介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52.85亿元,实施重建项目186个,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二三十年。多年来,全县发掘民俗歌舞、楹联文化等舟曲人文化生活的“本色”,努力重建精神家园。

  灾后3个月,李永平家的热豆腐重新上街了。灾后重建中,大批援建人员常驻县城。热豆腐史无前例地火了起来。最近三五年,西部地区又迎来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紧邻甘南大草原、九寨沟等风景名胜,舟曲是甘川陕三省交界地区多条旅游线路的天然交汇点。在不断升温的旅游热中,第三产业成了舟曲县的朝阳产业。热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

   又是一个早晨,李永平的摊点前人头攒动,一碗碗热豆腐出锅,热气腾腾,令人垂涎。从这里向北步行100来米,就是舟曲县城的“统办楼”。这里也是舟曲县城的一个制高点。7年前,统办楼的楼顶上临时搭建了帐篷,记者云集,是新闻媒体的工作、宿营地。

   一别7年,记者登楼远眺,看到当年天天出入的那条尘土飞扬的小巷,如今已改造成县城的步行街;曾被泥石流“洗劫”的三眼峪如今草木葱茏。7年前,舟曲县城最鲜艳的是红旗。如今,放眼望去,县城北关村一带,不少人家的屋顶上国旗依然飘扬。

  循着旗帜,记者走村串巷,寻访主人。“悬挂国旗已成习惯,国旗最吉祥。”72岁的县城居民袁永林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舟曲人难忘这份深情大爱。

 

上一条:山城泉韵

下一条:舟曲县举办意识形态专题辅导培训班


米乐,M6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