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十不、十要、十打造”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特色化、多元化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实际,制定了我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十不”“十要”“十打造”原则。
一、不筑高围墙,要规划引领,打造开放民居。引导群众打造开放式农村,坚持建设开放、敞开式农村,农户庭院改造杜绝砌筑围墙,不能砌筑高于1.5米的围墙,或者在村庄周边的农田四周砌筑围墙。避免因围墙过多、过高,影响村庄整体面貌,使村内显得空间狭小,让围墙成为隔断邻里的屏障。要坚持采用绿化方式或修建通透式低矮墙来体现农村的活力和生机,展现村庄、庭院的生态环境和田园式风光。
二、不建遮羞墙,要一村一韵,打造景观小品。坚持用见缝插绿、小景观点缀、园艺小品装饰等方式改善路旁沟边和房前屋后的区域小环境,对存在乱倒乱堆的闲散用地,要引导群众想方设法整治,不能因整治难度大而不进行整治,绝不允许用修建围墙遮挡的方式处理,要充分地利用好闲散场地,把闲散地整理后进行绿化或打造成提升品位的小景观,把垃圾区变成休闲区,使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三、不乱涂乱画,要尊重民意,打造文化元素。村内墙面尽量保持乡土气息,特别是石墙要保留原貌、原味,不宜大面积涂粉刷白。坚持用石材、砖雕等材料点缀墙面,不能大面积涂绘,避免因色彩太多、太浓郁,造成与村庄整体面貌不协调的现象。在建设文化墙时,要充分融入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用多种方式、多种元素提升村庄文化层次。
四、不涂脂抹粉,要顺应自然,打造石头文化。充分发挥舟曲工匠在建筑施工中石材运用的优势,把石头作为文化来打造,发挥当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用砌、镶、贴、铺等多种方式和形式,有效利用当地的块石、片石、子石等石材,用最自然的效果打造出彰显山区石头文化的村庄风格,突出石头文化这一主题。尤其是浆砌石墙要严把工艺关和质量关,确保工艺精湛、墙面平整、石块大小匀称,做成有艺术感的清水石墙,不用砂浆抹面、不勾石缝。
五、不乱排乱放,要注重实用,打造整洁村容。坚持污水集中排放,杂物整齐码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户家中的排水管道要采用埋设的方式,接入村内排水渠集中排放。决不允许将院内污水废水直接排放到路面,不允许在公共区域或房屋四周、院内随意堆放柴草杂物,要尽量集中到草房堆放,并且要整齐有序码放。围绕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三清”、“四修”,即是: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围绕我县村庄整治工程,健全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立“户收集、村运转、乡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六、不破坏生态,要量身裁衣,打造特色村庄。项目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域,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河流、草地、林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家园建设。做到“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不乱砍乱伐破坏林业生态、不乱开乱挖造成水土流失,有效发挥和利用即有资源,使之成为提升村庄品位的元素。谋划和实施好村内的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好生态人居环境。
七、不随意调项,要花开舟曲,打造生态环境。严格执行建设方案,按照批复内容进行建设。建设单位(乡镇)和施工单位不得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地点,不得随意变更设计规模和标准。结合花开舟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推进沿山、沿路、沿河的绿化建设,强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有利因素,统筹打造宜居环境。
八、不铺张浪费,要倡导新风,打造文明乡风。生态文明小康村不能只局限于村内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还要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农户院内室内等生活起居环境的整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要在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把户内环境同步提升,培养群众的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明厨亮灶,群众之间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建成乡风文明、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九、不大包大揽,要多元投入,打造富民产业。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尊重和依靠群众搞建设。从前期宣传、方案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一直到项目落地建设,乡镇既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也是政策、标准引导的主体,要在落实“965356”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尊重民意民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与群众共同探讨、共同规划、共同参与小康村的建设。把农村建设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政府不包揽,让群众有发言权、建议权,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爱护家园的自觉性。产业发展要实行一村一策,对生态资源型村庄,要依托其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注重做好当地优美自然景观与旅游结合的文章,着力打造集亲水、近山、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对产业资源型村庄,注重做好“一村一特”文章,结合各村实际差异化扶持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中藏药材种植、土鸡土蜂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打响产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十、不重外轻内,要动态管理,打造精品乡村。内外兼顾,全面提升。建设中不能只改造提升村内环境,还要把农户院内室内等生活起居环境进行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要在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把户内环境同步提升,培养群众的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明厨亮灶,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建成乡风文明、和谐共融的小康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各村根据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特点编制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重点和时序,确定哪些作为“达标村”去建设,哪些作为“精品村”去建设。